冷戰之后美國在東方玩脫了一把,對待印度的時候只會更加的小心謹慎。畢竟以史為誡又不是哪個國家的專利,同一個坑掉兩次,美國也不會這么蠢。
在內閣秘書面前,艾倫威爾遜還是保證了穩住馬來亞局勢的信心,實在不行的話,等到啟封的兩艘戰列艦到達亞洲,可以炮擊個雅加達助助興嘛,又不是沒干過,荷蘭人都干了。
整個英國還有比他更有把握,在一個華人為多數人口的地方,干出來成績的人么
出于話術上的嚴謹性,可能有,但是從實際情況分析,根本不會有。
至此艾倫威爾遜已經完成了,本次倫敦召回他的工作,草擬一份應對遠東戰爭的應對分析,為接下來英國在處理這件事一個范本。
看待在看待亞洲問題的時候,英國和美國的考慮也完全不一樣,這一點從帕梅拉蒙巴頓在澳大利亞控制的媒體報道也能看出來。和美國在澳大利亞的輿論媒體,說的完全就是兩件事。
有賴于麥卡錫的工作十分順利,美國把所有類似蘇聯政治結構的國家,全部看成是蘇聯的一部分,認為只要是社會主義國家,就根本沒有自主性,和東歐國家一樣,直接聽命于莫斯科中央的號令。
艾德禮首相也是這么看待東歐國家的,但不這么看待南斯拉夫,這就是很大的區別。不這么看待莫斯科,同樣也不這么看待東歐之外的社會主義國家。
有鑒于此,出了北羅德西亞那批人那檔事之后,倫敦仍然和貝爾格萊德保持聯系。工黨內閣認為保持和具有自主性的社會主義國家聯系,本身就是在化解蘇聯的威脅。
如果全面敵視所有和蘇聯相同體制的國家,只會逼迫這些國家提高對莫斯科的依賴。
同時力是相互的,逼迫的社會主義國家越多,反作用力也會讓西歐國家不得不抱緊美國的大腿,西歐國家也包括英國在內。
不過艾倫威爾遜知道,英國的勸告一定會被美國無視,英國以為美國人在處理世界事務中相對缺乏經驗,會愿意聽取英國的經驗。
但這是英國出于假設英國和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利益的一致性,這種假設馬上會被證明是過于樂觀。由于二戰后,兩國實力的不對等性,美國的國力比英國強大,這就限制了英國影響力的發揮。
可能唯一能讓人感到高興的就是,因為戰爭爆發,而且美國已經確定干涉,導致了艾倫威爾保留的美國鋼鐵股迎來了一波上漲,如果歷史不變戰爭維持三年左右,他還能夠迎來一波財富上漲。
當然和帕梅拉蒙巴頓手中的澳大利亞鐵礦相比,這只能算是小錢了。美國決定武裝干涉的同時,也是鐵礦石迎來上漲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