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還會積極安排當地人去英國留學,這樣好方便自治。所以英國殖民地的中上層階級往往還對英國人抱有好感。
美國雖然和英國相似的環境,但不是一個真正的島國,兩國的思維還有不同之處的。
愛德華布里奇斯更加贊成和美國保持距離,十分認可盡量派出地面部隊參與到戰爭當中,就如同他一直和內閣大臣保持距離感一樣。
不過和諾曼布魯克一樣,愛德華布里奇斯也認為想要完全避免派出地面部隊,沒有想象中的容易,但也表示這件事是可以談的。
對于蘇聯增兵德國的消息,愛德華布里奇斯也明顯更加上心,并且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道,“艾倫,這樣看來你回到馬來亞之后,面對的局勢可能會有些變化,需要什么幫助嘛”
“愛德華爵士,一旦需要我肯定會開口的。”艾倫威爾遜并沒有隱瞞什么,直接道,“雖然很多地方的人就和印度人一樣,總是心心念念幾千年前短時間占領過的土地,但我相信就算是中國人再自信,也不會對馬來亞有什么想法的。我倒是很希望對方這么做,一旦這么做了,難道蘇聯就不會警惕嘛”
祖上闊過的心態,艾倫威爾遜倒是不反對,只要適度就行了。英國人身上也有這種心態,畢竟工業革命是英國獨立完成的,并不存在什么工業革命發生在西方,不發生在其他地方,正確的答案是為什么不發生在其他國家,而是發生在英國。
只不過是英國恰好在地理上在歐洲,才讓歐洲國家跟著沾光而已。真當北宋還沒滅亡就已經建校的牛津大學是假的嘛。
“憑借我們當前的實力對美國施加影響,確實是很難。如果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能夠站在我們一邊的話,可能會容易的多。”愛德華布里奇斯心里清楚,讓美國冷靜下來,僅僅依靠英國自己是不夠的。
“說服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本身就很難。”艾倫威爾遜苦笑道,“以我對兩國的了解來看,加拿大倒是和我們有共同語言,但是加拿大距離美國太近了。澳大利亞人的心態和美國差不多,十分熱衷于參加戰爭,只不過以前是跟著英國,現在是跟著美國。當然我同意,本著坦誠的態度,把我們的擔心告知兩國,一旦局勢最后失控了,也算是我們提前提醒過了。”
雖然艾倫威爾遜覺得沒什么作用,但坦誠相告提醒還是沒有問題的。
要是一切順利,榮光歸于美國,要是最后引起了一系列的悲劇后果,當然也要美國獨自承擔。
雖然歷史上在整個戰爭期間,艾德禮內閣都保持了極大的克制,英國以美國三分之二的軍力,貢獻了美國三十分之一的地面參戰軍隊。
但艾倫威爾遜還是認為不夠的,如果讓他實話實說,最好是不參戰。美國又不掏英軍的軍費,憑什么要冒著英資企業被沒收、和失去以香江為核心獨占和中國貿易渠道的風險摻和進去。
和歷史不同的是,現在馬來亞因為華人占據多數,橡膠和錫礦對英國的經濟促進作用因素,一旦馬來亞陷入不穩定狀態,英國剛剛才有起色的經濟又會出現問題。
關于用三國占領區合并以及正面回應美國,關于建立跨大西洋軍事同盟的事情作為交換,換取英國不出動陸軍參與到戰爭當中,美國已經賺大了,這種情況下,華盛頓還想要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