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威爾遜并不是瞧不起麥克阿瑟,實際上他對麥克阿瑟的功績十分清楚,麥克阿瑟的軍旅生涯最成功的地方毫無疑問是在菲律賓。
他菲律賓打了好幾個勝仗,成功防守了馬尼拉。接著麥克阿瑟將軍又經過十幾次浴血奮戰,全面控制了菲律賓,美國的報紙以顯著版面報道了他的功績。他很快便成為美國駐菲律賓所有部隊的指揮官,并被任命為該群島的軍事總督。
這些功績讓麥克阿瑟受到了廣泛贊譽,美國人都一清二楚,后來這種愛戴也轉移到了他的兒子,現任五星上將麥天皇的身上。
這一次英國能夠逃脫派出地面部隊介入戰爭的命運,歸根究底是當前聯邦德國并沒有出現,同時北約也沒有成立。
而聯邦德國沒有出現和北約沒有成立的先提條件,是英國在用德國的英占區補充自身,財政緩解之后對跨大西洋軍事同盟的熱情有所減退,本質上還是錢的問題。
財政支持的下去,才是導致聯邦德國和北約沒有出現的原因。同時也是英國堅持不想參與朝鮮戰爭的底氣。歷史上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北約已經成立,同時英國根本無法離開美國的援助,只能跟隨美國加入到戰爭當中。
現在用三國占領區和軍事同盟來和美國人談,也是有條件的談,反正英國是不可能接受北約成為美國挾持英國去地球另外一端送死的組織。
從這一點來說,艾倫威爾遜這幾年的折騰還是很有效果的。
就算是沒有艾倫威爾遜,朝鮮戰爭期間英國和美國齷齪也一點不會少。
參戰本來就不情不愿,還碰上了丟人之后不惜擴大戰爭的麥克阿瑟,讓英國在朝鮮戰爭期間和美國爆發過多次爭吵。
甚至就連卷土重來的丘吉爾上臺,也沒有改變英國和美國的利益沖突,為此丘吉爾在朝鮮戰爭期間,總算是做出了和親身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都支持戰爭的相反決定。聯合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和美國唱反調。
是財政問題帶來的一系列后果,比如北約沒出現,聯邦德國沒出現,才讓英國有了討價還價的余地,這種問題,當然是財政部常務次長愛德華布里奇斯最了解了。
“尊敬的爵士,我們現在對美國的依賴是不是很嚴重”艾倫威爾遜在不派地面部隊參戰的事情有了結果之后,整個人也輕松了許多,這幾天笑口常開。
“可以說是在可控的范圍之內。”愛德華布里奇斯表示情況還算樂觀。
艾倫威爾遜沉默了一下,又開口問道,“如果英鎊遭到不友善的對待,而動手的國家使用的是美元情況會怎么樣”
“那樣的話情況確實會非常嚴重,只能通過行政手段來抵抗了。”愛德華布里奇斯的回答,讓艾倫威爾遜的好心情直接消失了。所以說,海外資產管理委員會的工作還是要更加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