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樂早就是法國軍方的領袖了,哪怕他現在不得不隱居。
法國是一個動不動就革命的國家,軍方自然也不例外。法國軍方最崇拜的人,就是拿破侖。
正因為如此,戴高樂在軍方的擁戴下,在鎮壓阿爾及利亞戰爭的最后時刻,成為了法國總統。當然戴高樂最終也沒有讓軍方的愿望實現,因為他真的不是拿破侖。
正因為戴高樂隱居,當前的法國還處在頻繁換政府的局面當中。艾倫威爾遜才想起來,是不是應該就北約成立的事情操作一下。
當前有這么幾個有利的地方,法國政治混亂,作為軍事領袖的戴高樂,被各黨派弄的隱居了。
但是美國對法國給予厚望,畢竟德國都不存在,現在指望和蘇聯對峙的陸軍大國,整個歐洲就只有法國。
這是美國的真實想法,絕不是艾倫威爾遜誘導下這么認為的,他也沒有誘導一個國家決策的能力,所能做的只是因勢利導。在判斷出來美國動向的情況下,讓英國少付出多得利。
到了現在艾倫威爾遜還自認為得計,不知道他雖然能防住劍橋五杰,卻防不住龍騎兵的糖衣炮彈,莫斯科現在對西歐醞釀當中的聯邦德國和北約兩件事,心里一清二楚。
甚至還知道,英國對美軍的戰斗力出現了一絲不信任。這就必須利用利用了
只做不說的莫斯科,對進入朝鮮的軍事物資量,陡然加大,通過人民軍的手,盡量給第八集團軍難堪。
從龍騎兵溫柔鄉離開的艾倫威爾遜,和美國代表一樣前往巴黎,進行說服法國人顧全大局的工作。
法國人想要組建煤鐵共同體鉗制德國人,這件事英國已經幫助法國人做到了。
雖然艾倫威爾遜用澳大利亞鐵礦做備胎,為英國留了一個后手,但不可否認,英國是出于善意幫助了法國人,煤鐵共同體對法國的好處不用多言。
雖然馬歇爾計劃已經實行,但巴黎的大街小巷仍然能夠一眼得見,法共的聲勢并沒有下降多少,畢竟是革命老區了,法共的影響力甚至可以持續到五月風暴的時候。
在前往巴黎的火車上,英美代表已經交換了意見,艾倫威爾遜還是沒有出面,只是通過英國代表的口,表示歐洲穩定的基石在于法國,而且法共現在的聲勢這么大,美國的軍事基地應該著重放在法國。
這樣做的好處是,防止一旦歐洲的矛盾激化,法共這個蘇聯的帶路黨搞事。
對此,美國人深以為然,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意共和法共所在的意大利和法國,一定要成為美國在歐洲防衛體系的重中之重。
“英國人還是有眼光的”聽取了英國的意見之后,美國代表互相談論的時候,也對老牌帝國主義的外交能力表達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