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嘲笑美國人,這似乎不利于團結。”同樣來到德國的謝菲爾德勛爵馬金斯,在本日會議結束之后,和艾倫威爾遜一起走出會議室,對這種行為頗為不解。
“我們說錯了么事實難道不是如此,現在遠東的美國第八集團軍,被一個只有九百萬人口才出現兩年的國家打的節節敗退事情都出來,還不讓說了”
艾倫威爾遜臉上掛著會心的笑容道,“我個人認為表現出來對美國的一些懷疑,在談判當中有利無害,其實美國和蘇聯差不多,都是才剛剛從世界大戰當中證明了國家實力,但這還沒有結束,這兩個國家還想要證明自己的獨一無二,是最好的那個。這一點蘇聯表現的更加明顯一點,而美國同樣存在這種心理,只不過表現的沒有蘇聯這么明顯。既然美國和蘇聯都想要證明自己才是領導世界的那個唯一,適當的懷疑反而是激發他們前進的動力。”
“你認為這一場戰爭就是美國想要證明的一場戰爭。”馬金斯面帶疑惑,不敢相信的道,“這也太不可理喻了,證明了又有什么意義”
“雖然美國是英國的后代,但美國人畢竟不是英國人。我們是為了利益打仗,美國當然也是,但不同的地方在于,美國打仗總是包裝他們自己是為了正義。在加上蘇聯就在那看著,馬金斯,力是相互的。”
蘇聯是一個依靠思想凝聚出來的國家,面對這樣的國家,像是傳統的帝國主義列強比如英法,是絲毫不占據道德優勢的。
當今的世界主要大國當中,只有美國算是形象還算是良好。
同時從國家硬件上,也只有美國能和蘇聯進行全方位的對抗。美國肯定在這個時間已經做好了對抗的準備,但就像力是相互的那句話說的那樣。
在這個對抗當中,美國不可避免的也要補上在思想上的劣勢。美國本來是一個做一個普通的民族國家的,但一場冷戰打下來之后,美國也變成了另外一個版本的蘇聯,同樣依靠自由大旗這種政治正確來維持向心力。
艾倫威爾遜覺得這就是一條不歸路,雖然最終冷戰是美國贏了,但美國付出的代價存在于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來的時候好好的,但回不去了。
美國已經不可能在重新變成一個民族國家了,對于當前的美國來說,一九五零年的美國人,如果能夠看見二十一世紀的美國,肯定會對美國變成那樣十分痛心。
反正艾倫威爾遜通過腦子里的記憶,知道美國是十分想要在各國面前證明美國實力的。證明國家實力的最好辦法就是戰爭。
當今美國的實力確實有敢于冒險的本錢,美國全年的小麥產量是歐美所有國家的三分之一,黃金儲備為二百五十億美元,這個比例占到歐美的百分之七十,鋼產量全年高達八千八百萬噸,全年的工農業總產值是一千五百億美元,其總量也占到了歐美全部總量的一半以上。
美國甚至在朝鮮戰爭失敗之后還不死心,專門又跑到越南再次試圖證明美國能打。
越南戰爭再次失敗,導致美國整個國家都出現了問題,沮喪蔓延全國,對美國夢都產生了懷疑,不少美國人都認為美國最終肯定會輸給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