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尼赫魯說的,這就代表了印度這個國家的態度,因為尼赫魯不僅僅是印度總理,目前還兼任印度外交部長,尼赫魯的話就是印度的外交政策。
印度從戰爭爆發之后,只是在第一次聯合國大會上贊同美國干涉,往后就是在不斷的唱反調,現在尼赫魯在華盛頓眼中,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親蘇份子。
雖然在會議上,艾倫威爾遜作為馬來亞本地的行政長官身份,再次找到了在英屬印度的感覺,對印度的自立自強態度,進行了全方位無死角的吹捧。
但不代表他心里就是這么想的,不結盟的幾個領頭國家,除了印度之外還有埃及、南斯拉夫和印尼,埃及正是當前英國經營中東的大本營。南斯拉夫已經成了蘇聯的鐵桿盟友,印尼更是被直接分治,理論上兩百萬的國土面積,直接被分割了一半,四面還被英國、荷蘭、葡萄牙和澳大利亞包圍。
印度想要在領導不結盟運動,得要找一個合適的國家進行輔佐才行。
“新德里不會認為,北方鄰居會成為一個好助手吧”在一片對印度的掌聲當中,艾倫威爾遜忽然這么想著,如果是別的國家可能沒有這么自信,至于印度嘛很可能
不過話說回來,艾倫威爾遜確實記得,在整個戰爭期間,尼赫魯確實是不斷為之奔走,幾次把美國氣得夠嗆,同時也因為尼赫魯年輕時期對蘇聯頗多贊美被翻出來,給華盛頓留下了傾向蘇聯的印象。
“當前世界和平是主流”艾倫威爾遜在外交大臣莫里森的示意下,開始嘗試結束對于戰爭的討論,“英國十分希望印度在亞洲事務上發揮重大影響力,對美國行為的擔憂,倫敦表示理解,同樣致力于本地的經濟發展同樣十分重要,倫敦希望印度能夠起到重大作用。”
印度此時和美國的關系懂得都懂,在英國收縮之后,尼赫魯做一個五年計劃,又一個不排除社會主義,讓準備填補真空的美國心生疑慮,加上傳統上英國就有鋤強扶弱的外交傳統,美國自然也有樣學樣,重點扶持巴基斯坦。
這就讓有聲有色的大國十分不滿,種種原因之下,印度和美國的關系好不了。
在這一次的吉隆坡會議上,又有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以及英國,這些同文同種的國家在。印度再一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好不容易,艾倫威爾遜才把會議走向重新帶回來,不然就成了有聲有色的大國,抨擊美帝國主義的聲討會了。
雖然以英國沒有介入戰爭的背景下,印度這么表態也表明是和英國對戰爭的態度一致。可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是參戰了的。
必要的表態表明英國不介入的舉動并非孤單,但總是說這件事就會破壞到英聯邦的團結。
所以艾倫威爾遜的態度是,肯定印度對國際事務的重要影響力,同時把會議主題帶回來。
歷史上的科倫坡計劃一開始就充滿了政治意味。實際上,這項計劃的目的是對抗美國和蘇聯在東亞的勢力擴張,繼續保持英聯邦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