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女性問題上傷口撒鹽有些不道德,而且完全不符合幾年前他在巴黎街頭的風范。但事已至此已經顧不了這么多了,身為一個大英帝國的紳士,應該具備靈活的道德底線。
絕對不能讓日本輕裝上陣,他甚至之前都想要把日本戰俘弄成殘疾人再送回去了。而且培植反日環境,本就是發展英屬馬來亞的重要組成部分,算得上是公私兼顧。
明確了未來,艾倫威爾遜就干勁十足,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二戰結束之后的新德里,思如泉涌,渾身有著使不完的力氣,只不過對象從英屬印度換成了日本。
而且難度也不可同日而語,雖然英屬印度的人口更多,但英國是一個直接的殖民政府。而在日本有這個地位的是美國,不是英國。
仇恨這種東西,只要有人一直提,永遠都忘不了,但一旦沒人提了,忘記也是很快的。
輿論操作尤其是對澳大利亞而言,艾倫威爾遜需要帕梅拉蒙巴頓的幫助,真正母親幫助下進行新一輪融資的帕梅拉蒙巴頓也馬上答應下來,同樣答應下來的是,派出一直勘探隊抵達英屬馬來亞,在文萊附近尋找油氣資源。
針對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兩個主要幫手,艾倫威爾遜不覺得自己競爭不過菲律賓,但是日本確實是一個難以對付的對手。那么既然菲律賓因為賠償的問題,咬住日本不放,那么此時的菲律賓肯定十分需要一個匡扶正義的人出來幫助。
雖然沒法明著幫助,但艾倫威爾遜也不想出現在明面上,傳統上做好事都是不留名的。
這都是為了對美國進行防備,原本歷史上的美國針對科倫坡計劃起到了采取兩個辦法,一是主導了該組織的形成,該組織的形式、功能和性質等與美國的主張基本上是一致的;二是促成了它按美國的愿望演變,使它從最初由英國主導的英聯邦組織變為美國主導的非英聯邦組織。
最終導致英國對科倫坡計劃失去了控制,而美國對科倫坡計劃的滲透,主要就是通過日本和菲律賓來完成的。
當前菲律賓咬著日本不放的前提下,艾倫威爾遜必須主動出擊,任何事情都要趕在日本的前面。
在美國開始向轉移紡織產業的開始,日本其實沒有多么騰飛,畢竟紡織產業的利潤實在拿不手,日本真正開始騰飛是五年之后,大概一九五六年的時候,經過紡織產業的積累,開始進入高度發展階段。
所以英屬馬來亞的方案就是搶先在澳大利亞的支持下,發展鋼鐵產業,同時也要抓住紡織業,因為前者容易創造就業。同時咬住日本的賠償問題,延緩日本進入東南亞的時間。
這個問題可以支持菲律賓的主張,如果賠償問題仍然不能阻止日本,就拿日本的關稅壁壘說事,日本和韓國一樣,再發展的早期都是依靠關稅壁壘只出口不進口來發展的。
如果英屬馬來亞能夠搶在日本前面,就要咬住關稅壁壘,一旦日本開放關稅壁壘,就針對性的用馬來亞到時候已經具備的產業,對日本進行傾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