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同吉隆坡會議以英聯邦名義撥款的一千六百萬英鎊,艾倫威爾遜用大頭對英國的鋼鐵和紡織產業下達了訂單,至于帕梅拉蒙巴頓之前說在美國采購的煉鋼設備,這個時候都已經過了巴拿馬運河。
剩下的錢則用來作為英屬馬來亞的儲備金,作為亞洲英鎊的錨。
戰后日本政府的發展是重點扶持,限定企業可以以低價購買煤炭和鋼鐵,產生的差價由政府補助。這個差額補助非常大,甚至占到財政預算的四分之一。
這樣的政策帶動煤炭和鋼鐵產業發展,加上日本的工廠和社會基礎設施在戰爭中被破壞殆盡,使得工廠能夠最快引進當時最先進的生產設備,提高生產效率,日本的重化工業得以發展。
艾倫威爾遜干的事情差不多,只不過直接通過當前澳大利亞的親英首相,以及帕梅拉蒙巴頓已經控制的優良鐵礦石來支撐。這就不用通過馬來亞的財政補助,避免了因此產生的財政壓力。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印度的角色,英屬印度的紡織業中心是在以加爾各答工業區為核心的孟加拉地區,自從印巴分治之后,已經分別屬于印度和巴基斯坦。
其中東巴基斯坦也就是后來的孟加拉國,是紡織業的生產基地,而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個關系
艾倫威爾遜開通了馬來亞專員廣播電臺,開始復制在紐芬蘭的廣播,闡述英國以及英聯邦對英屬馬來亞的扶持。提及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幫助,非常有技巧性的表示,大英帝國仍然是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不倒的大帝國。
從資金支持到產業扶持,以及英屬馬來亞本身具備的資源和氣候。正式確定了紡織產業和鋼鐵產業的發展政策,至于本身優勢產業采取自由競爭的態勢,但是不能錫礦和橡膠,不能高于倫敦政府的采購價。
“很難說,馬來亞公民具備已經接受這些產業的基礎,大英帝國已經準備好了對馬來亞進行幫助,但是馬來亞能不能接住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事情。馬來亞一千萬大英帝國的臣民,從現在開始必須接受政府的指導,把瑣事都放下,成為現代文明的一部分。”
抵達馬來亞的農牧業種子同時,艾倫威爾遜的第一個大項目開始動工,一座大型化肥廠。
以高級專員抵達場地表明要破土動工的同時,躊躇滿志的麥克阿瑟乘坐盟軍最高司令號飛機,停靠在太平洋和總統會晤的小島上,在這里他和總統杜魯門、參謀長聯合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共同探討了朝鮮戰爭的戰況。保證一切順利之后信心滿滿以演講的方式說道“目前發生的戰爭實際上已經取得了勝利,整個半島正式抵抗都會在感恩節前結束。”
第二天拿著關于麥克阿瑟宣言報紙的艾倫威爾遜,飛到了東馬在沙撈越的港口主持鋼鐵廠廠房破土動工儀式。一個星期之后,檳城港口,他又帶著檳城專員埃弗雷德,接收在海上飄蕩幾個月的紡織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