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沒什么用的小節日都應該馬上剝離,最多每個民族只保留一個重要節日就夠了。
嘈雜的車間當中,機器聲不絕于耳,陪同的大藏省官員瞄了一眼艾倫威爾遜的筆記,頗為驚奇的恭維道,“沒想到威爾遜先生懂漢字。”
“當然了,不然為什么過來管理亞洲殖民地”艾倫威爾遜臉上掛著微笑,話鋒一轉道,“大藏大臣池田勇人先生,是不是很忙,還是故意躲著我”
“大藏大臣每天的工作頗為繁忙,專門交代我負責威爾遜先生的一切需求。”陪同的大藏省官員禮貌的回答道。
“池田先生真是繁忙。”艾倫威爾遜皮笑肉不笑的說了一句,大藏省是日本負責經濟的部門,大藏大臣確實可以說在吉田茂內閣當中位高權重。
有影后言傳身教的艾倫威爾遜,也覺得剛剛的敵意太明顯,轉移話題道,“看到工廠當中的年輕工人們都很有活力,我相信日本很快會恢復正軌的。我想問問,北海道被蘇聯占領,你們的煤炭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心情不好就提北海道,畢竟是在一個言論自由的社會,艾倫威爾遜并不覺得自己有什么錯。
雖然因為北海道話題,陪同官員的話又少了,但艾倫威爾遜并不在意,看著一個個年輕面孔,這和后世的日本是完全不一樣的。
大多數企業的毛病是新人工資比老人高,想漲工資只能跳槽,這也是歐美企業變相每年為社會一千名人才的手段。
其實大多數國家的企業也都是這樣。日企正好相反,老人工資比新人高,哪怕你有經天緯地之才,進了公司也得從最底層開始。
后世的日本企業基本只招畢業生,不招跳槽的人。新興行業或者和外國打交道的行業,對跳槽很寬容,越是大規模,歷史久遠的行業,對跳槽容忍度越低。
日本人口這么多,公司認為一定能找到又忠又專的員工,沒必要去招能力出眾有可能不聽話的員工。往大了說,這其實就是封建制人身依附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成員的命運與組織綁定。
日本企業特別喜歡招體育生,因為體育生什么都不會,而且具有集體性容易服從。
歸根究底是日本產業升級失敗了,沒有從歐美搶奪成功最尖端的產業。
幾天時間當中,艾倫威爾遜已經起草了關于績效考核規范管理條例,對英屬馬來亞來說,他們的專員集合了中日兩大國的管理精華伺候英屬馬來亞一個殖民地,這福分還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