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記憶力頗為自傲的艾倫威爾遜,想起來了一個叫吳丁論的人,不知道現在還做不做官員,在獨立后的緬甸到底是什么地位。
行政公署來了一個客人,在艾倫威爾遜返回倫敦結婚之前,林連玉就說過要和國內交流一下,雖然英美特殊關系的另外一方美國,正在大打出手,艾倫威爾遜還是放行了。
現在林連玉已經回來,出于信任主動來到行政公署,和說官話比他都溜的專員報個備。
“林先生,如果整個馬來亞都像是你這樣,具有君子之風,我的工作就簡單多了。”艾倫威爾遜開心的笑起來,還動手忙活為林連玉備茶,邊問道,“相信這一次的交流肯定是收獲頗豐,就如同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馬華公會其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組織,這個組織的領導層有人不錯,有人拉胯。但是林連玉對英屬馬來亞的華人來說,在華文教育上起到了重大的正面作用。
一些激昂的話語艾倫威爾遜也有所耳聞,比如成為馬來亞的公民,是以盡義務、效忠誠為條件,不是以棄母語、毀文化為條件的。
我們必須以不惜犧牲來避免犧牲,以不免壓迫來反抗壓迫,然后我們的民族在馬來亞求生存才有撥云霧而見青天的一日。
我們的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我們的教育,就是我們民族的文化保壘。
諸如此類的話,對任何民族來說都可以說是雖千萬人吾往矣。尤其是對華人群體而言更是如此。
不論有民族主義者的多少自夸,艾倫威爾遜在脫離了那個環境,現在以英國的身份再來看華人族群,還是那句話,華人非常容易同化,想要洗成香蕉真是太簡單了。
所謂的民族向心力,也僅僅就是止于人多勢眾這一點。一旦脫離了人多勢眾這個詞,瓦解華人反抗就輕而易舉,例子到處都是馬來華人反而是極少數例外,甚至是唯一例外。
他希望能夠和華人在大致方向上重合,大英帝國的最終目的是賴著不走,只要這個目的能夠達成,對管理的臣民到底是誰,說什么樣的語言,用什么樣的文字,從來都是不在乎的,愛爾蘭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林連玉點頭,坦誠的表明了一些教材上和國內的不同想法,“兩地的教材有些不一樣的地方,比如四大文明古國。”
“林先生,馬來華人還是應該學習一些主流觀念,不應該和你們國內完全一樣。”艾倫威爾遜一聽笑呵呵的回答道,“其實一些細節上的不同,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雖然不多,但也不少,簡單來說,我編寫教材的時候沒有你們出于弘揚本國文化上面的頌揚。我知道你們國內有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除卻古希臘嘛,歐洲方面古希臘不但是四大文明古國,還是最重要的一個,在數學領域和其他文明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我的話是很公平的,在誠實一點,其他文明和古希臘相比和沒有數學這個科目一樣。”
可能艾倫威爾遜把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歸于非主流有些草率,別說別人,印度人都不太同意,但當今世界的主流確實是歐洲這一輪爆發形成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