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部則認為應該分清香江有能力支付多少,和應該支付多少這件事,并表示香港已經在二戰中支援大量金錢,國防部不可以繼續打香江財政的主意。
任何事情都可以辯證地看,國防部認為香港既有付錢的先例,則可一必可再;殖民地部認為給過了還要給是獅子開大口。
財政部因為自身利益附和國防部,認為香港向來稅率極低,政府負債輕微,有能力更多的為帝國防務貢獻更多。
香江的英國公務員認為,當地不同于其他地大物博的殖民地,重要性在于地理上,而不是是資源上,在殖民地部妥協之后,殖民地部這個頂頭上司也成了香江公務員的敵人。
為什么香江就能和本土的頂頭上司打擂臺,而馬來亞就不行,關鍵就在于,香江是真的在盈利,馬來亞正在爭取倫敦的支持。
一個是賺錢的當然是底氣十足,而馬來亞還處在需要本土支持的階段。艾倫威爾遜當然硬氣不起來,等到了馬來亞的發展進入正循環狀態,他也可以和葛量洪學,怎么和本土打太極拳。
大英帝國的悉心培養,根正苗紅的公務員,在上交財政這個問題上,一般是把倫敦的上司當成敵人看待的。如果不是二戰爆發,以及戰后英屬印度馬上就要獨立了,英屬印度的公務員在對待本土的態度上,和現在的香江別無二致。
一九四五年之后的英屬印度公務員,那不過是看到英屬印度維持不下去了,才一個個煥發了帝國公務員的主人翁精神,為證明自己的能力才這么干的。
當然殖民地官員敢于和倫敦對著干,一定要建立再殖民地贏利點基礎上。簡單來說就是要有錢,香江一個兩百多萬人口的港口,將近三千萬英鎊的財政開支,才是倫敦愿意心平氣和的基礎。
至于不盈利,地理位置又不重要的殖民地,在倫敦內閣乃至于白廳眼中,那都是隨意拿捏的存在。
港督葛量洪現在以平等身份和倫敦的交流,正是艾倫威爾遜為之努力的目標。而且以英屬馬來亞的基礎,他覺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和本土建立一個新型關系。
終于,葛量洪終于抵達了忠誠的馬來亞,感受了一把英屬馬來亞的陽光沙灘。
心情不錯的他對艾倫威爾遜的安排十分滿意,并且表達了感謝,“大地方自然有大地方的好處,這里的景色就比香江好的多。”
“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艾倫威爾遜哈哈大笑,畢竟以香江的面積來說,確實也不能要求太多。
“關鍵在于,我們要維護本地的利益,倫敦的官僚十分貪婪,不能讓我們吃得太飽。”葛量洪當然知道艾倫威爾遜找他的深層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