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貝利亞發出一聲不置可否的感嘆,他對這種言辭是不感冒的。
恰恰相反他還覺得英國人的說法十分可笑,尤其是那個年輕的外交官。
這個小家伙可能還不知道,自己的身邊已經被滲透成了篩子。此刻還在這里說什么,和解的時代,什么求同存異,真是太可笑了。
不過以現在的情況而言,貝利亞還是更加關注地位的穩固上,就如同英國人所說的一樣,柏林危機持續到今天,已經到了該結束的時候。利用危機消耗自由世界的目的并沒有達到。
相反不依不饒可能還會激化矛盾,尤其是新領導層剛剛上任這個時間,確實繼續對抗的政策,會牽扯不少精力。
當前貝利亞和馬林科夫的關系還是和睦的,兩人都認為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個國內問題上面,對外應該采取一種緩和的態度。更何況現在全世界都在注意著兩國的談判。
“和平是需要雙方維護的,在對蘇聯造成威脅的時候,這個和平還怎么維護”
艾德禮能夠聽明白,蘇聯人還是打著讓美英法三國撤軍,真誠也堅決的搖頭道,“我個人十分理解蘇聯的擔憂,但這是不可能的,我相信美國人的態度和英國一致,而且只會更加強硬,而不是會軟弱。”
西柏林的戰略意義當然是沒有正常人都不會認為如果真開戰,這么一個小小的飛地能對戰爭的發展有什么實際的影響
但是在柏林危機的時候,保住西柏林,就是在明確地表達一個態度:自由世界會不計一切代價地維護盟友,絕對不會把盟友扔給蘇聯人同時,也在秀肌肉,在展示資本主義的優越性。
現在連西柏林的市民都快跑光了,展示資本主義的優越性這個目的,自然是別想了。誰也不能點著蠟燭展現優越性。由此可見西柏林本就不大的戰略地位,現在更小了。
但就算是整個西柏林只剩下三國的駐軍,英美法三國也不會撤離的。一旦撤離就是示弱,如果這時候放棄西柏林,那很可能讓西歐的人民對對抗失去信心而眾所周知,人心如果散了,隊伍就沒法帶了所以,無論如何,自由世界都不可能選擇放棄西柏林。
西柏林是不是存在市民其實不重要,西柏林到底有沒有戰略地位也不重要。但自由世界必須表明自己不妥協的決心。
艾德禮首相也不能就此給任何承諾,任何涉及到西柏林的讓步都會被視為軟弱。
“我們英國的態度很簡單,對峙下去當前的局勢也不會有任何改變。”艾倫威爾遜總結道,“這是立場問題,涉及到北約團結一致的問題。當前的情況依靠空運駐軍也能堅持下去,除非蘇聯發起進攻,可一旦蘇聯發起進攻,將會觸發北約集體防御機制。”
既然蘇聯不能開戰,那么堅持下去的意義就不存在,繼續封鎖三國駐軍也不會撤退。
其實歷史上的柏林危機,蘇聯是占據相對的優勢局面開局,然后讓美國硬生生的用強大的空運力量搬回劣勢,到了最后反而是美國占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