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威爾遜倒是可以自豪,他這個殖民地專員消滅了失業問題,至少是理論上的,因為在他的眼中農民也是職業,不在失業人口當中。
連同農業人口算就業的話,現在英屬馬來亞的就業前景非常好。
馬來亞雖然不富裕,但埃及現在的人力成本更低,做規劃的話,用英國本土的人去就行了,工人完全可以用埃及人。用殖民地工人的話,反而會搶奪埃及人的就業機會,這可能會激化矛盾。
“是這樣”艾德禮想了一下沉吟道,“我當然也不了解內情,但是覺得八千萬英鎊貸款,可能是略多了一些。”
“其實我們可以請求華盛頓幫忙,像是埃及這么重要的國家,還剛剛經歷過軍事政變。美國也是擔心的”艾倫威爾遜心中一動建議道,“我相信就算是出于這個原因,美國在貸款上也不會拒絕。”
埃及的土地是真的貧瘠,埃及的地理位置也是真的重要。在原本的歷史上,納賽爾統治中的埃及更加傾向于蘇聯,在他活著的時候簡直快把歐洲嚇死了。
這一點就從蘇伊士運河戰爭之后,英國在亞洲的影響力迅速熄滅就能夠看出來。連英國都扛不住一個敵對的埃及,更別提其他歐洲國家。
美國為了重新把埃及拉回來,一直等到納賽爾死,在其后的幾十年一直低價供應埃及的糧食需求,不管埃及是否聽話,對埃及的軍援雷打不動。
“我們先把諒解書簽了,做成既成事實,然后和國際貨幣基金組和世界銀行談。”諾曼布魯克適時建議道,“到時候埃及提出要求,我們幫忙說話,美國很難不同意貸款。”
關鍵時刻,首相和內閣秘書很快就拿出來了共識,要把美國拖下水。
艾倫威爾遜暗嘆,其實這也是歷史上美國所考慮的事情,因為埃及的地理位置,最終愿意埃及建設阿斯旺大壩的資金。
美國的考慮是,埃及雖然是英法還有影響力的國家,但總比倒向蘇聯一邊要好。
按照當前的考慮,只要埃及主動提出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口,英國站在旁邊聲援一下,美國確實是很難不同意的。
退一步說,美國最后否決了埃及的貸款要求,到時候英國再考慮接手也同樣可以。還可以讓美國平白得罪埃及人。
有首相和內閣秘書這么身體力行的貫徹英美特殊關系,艾倫威爾遜甚至覺得可以更進一步,在本次法魯克一世訪問英國的諒解書上加上一條放在最后,這條就是,“如果美國放棄在巴拿馬運河控制權,不論埃及的電氣化是否結束,英法都會把運河控制權還給埃及。”
這種條款其實不用英國想辦法,只要法魯克一世用來給國內交代的阿拉伯文文本當中寫明就好,事后英國完全可以當做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