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所謂的遠東聯合作戰司令部,其實就是駐馬英軍司令部,是蒙巴頓建議改革之后更換的名字,算是遠東地區英軍的上級單位。
平靜了幾個月的雙方再次交戰,肯定會有誰違反條約的口水戰。艾倫威爾遜的說辭基本上也符合事實,法軍的撤離還沒有完成,是越盟要強行接手河內才引起了沖突。
至于法軍撤離之前對控制區進行破壞,那不是問題,法軍有權這么做,違反條約的是也只是越盟,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
艾倫威爾遜用了一點時間給白廳發電報,便趕往美國大使館,尋求美國的聲援,和大使麥克萊恩見了一面,告知了現在的情況。
實際上美國得到消息的速度并不比他晚,麥克萊恩也在考慮當中,詢問道,“威爾遜先生,是越盟首先違反的條約引起的沖突”
“當然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要相信法國人的說辭。”艾倫威爾遜想都不想的道,“現在法國即將撤離,我們應該讓法國人從容的離開,萬一出現了一點波折,可能會讓蘇聯人找到借口,這對我們非常不利。”
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歸根究底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錯誤的一定是對方,這很重要。
世界如果是一個講理的地方,就不會爆發這么多戰爭,維護自己污蔑別人,是艾倫威爾遜和麥克萊恩此時的分內之事。
“好吧”麥克萊恩想了一下,他來到南越也是肩負著重要使命,為美國介入南越擴大影響力做工作,現在法國人即將離開,美國確實應該靜觀其變,出于維護和英法兩國的友誼這個考慮,也應該相信對方的說辭。
但麥克萊恩還是把話說明白,他這么做的原因,是為了維護自由世界的團結。
潛臺詞是團結在美國的領導下,艾倫威爾遜當然聽得懂,但回答的比較含糊,“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能夠看見戰后美國表現出來的領導力。”
兩人統一了口徑,措辭相同的大內宣,把這一次沖突推卸給越盟的違約責任,很快就分別到了倫敦和華盛頓。
海防港枉死的越南平民可能不會同意這一點,但這有什么關系他們的生命誰在乎
幾乎馬上,口水戰就已經爆發,整個自由世界對蘇聯集團的背信棄義表達了憤慨,并且讓蘇聯馬上想辦法制止北越的違約行為,不然一定要讓北越付出代價。
整個過程當中無縫連接,體現了自由世界在輿論上的壓倒性優勢,雖然是倒打一耙,但艾倫威爾遜問心無愧,這都是為了自由世界的團結,有時候他必須在正確和良知當中做出取舍,這個選擇題也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