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人口約為七百萬,其中阿拉伯人和黑人比例約為四比一。阿拉伯人五百多萬,南蘇丹的黑人有一百多萬人。
埃及人口是蘇丹的三倍多,沒有出現人口爆炸的時候,埃及的國力遠比蘇丹強大。
當然在后世很多人眼中,蘇丹分裂又是英國殖民的一個有力罪證,認為其分裂的結果是英國埋下的地雷,艾倫威爾遜看來,這特么比印巴分治還無厘頭。
阿拉伯人和黑人,哪個好對付就好像沒有英國,人家就和睦的相親相愛一家人一樣。一個個都站著說話不腰疼。
從人口和面積的比例來看,艾倫威爾遜還是相當有信心的,人口上不過是一個海得拉巴的水平,甚至還不如,蘇丹對英國來說是一個沒有反抗能力的存在。
在英國駐埃及的開羅大使館,艾倫威爾遜當著外交部的同事們和蘇丹專員約翰,大言不慚的叫囂著,“整個蘇丹的未來都在我的手中,只要我的鉛筆在地圖上隨便一劃,就是一個新國家的誕生。”
大使館的英國人哄堂大笑,紛紛舉杯表達贊同,他們知道,這句話是巴黎和會上,勞合喬治首相,和法國總理商談時候的自夸,表示戰后的世界就在兩個人的鉛筆下。
艾倫威爾遜在這個時候,說著巴黎和會的名言,表達著不可一世的決心,“一個七百萬人口的殖民地,我們想怎么做,如何做不需要任何人的教導,只要做到對英國有利,不用管其他國家怎么看。”
“沒錯干杯”英國大使館的同事們高聲贊同,對這種帝國主義之詞甚為贊同。
“艾倫,這一次你的具體想法是什么”約翰端著酒杯,詢問有思路沒有。
“屁大點的體量,還用專門想辦法么哼”艾倫威爾遜把杯中的液體一飲而盡,滿不在乎的道,“敢惹我,我可能會拿出來一個其中一方十分吃虧的方案。這樣對大家都不好。”
喀土穆是當前蘇丹首府,喀土穆是兩條尼羅河的交匯處,青尼羅河在與白尼羅河匯合前的河床中央有一小島叫“土堤”,將青尼羅河一分為二,南邊一股水在小島南側同白尼羅河相遇,向前流去,又在小島北端同其另一股水匯合,青白尼羅河由此合二為一,稱為尼羅河,然后一直向北流往埃及。
雖然蘇丹總人口只有七百萬,但喀土穆是一個實打實的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整個城市看起來非常的阿拉伯。
在埃及呆了幾天之后,艾倫威爾遜和約翰兩人,帶著助手們乘坐飛機,降落在了英國修建的機場當中,算是正式抵達了這座鬧獨立的城市。
與此同時,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的宮殿當中,一名穿著西裝的白人面孔,正在和皇帝陛下進行溝通,“我和很多朋友都認為,以皇帝陛下在非洲的影響力,應該對蘇丹局勢發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