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金娜一臉的吃味,安娜再一次的對著男人的軟肋發起了猛攻,這個妹妹怎么就找的這么準難道是對付男人有天賦“你對中國很感興趣,你對這個國家怎么看”
“怎么看那不是你們蘇聯的盟友么這個世界上蠢貨不多,還都集中在蘇聯陣營里面。你看著吧,今天蘇聯扶持的有多賣力,以后就會有多后悔。”艾倫威爾遜再次收刀入鞘,滿不在乎的道,“你問我怎么看中國如果從實力上來講,你們兩個國家綁在一塊,實力比整個自由世界也差得遠,當前蘇聯對自由世界的威脅更大一些,不是在于國力,是因為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波金娜聽著有些不爽,雖然艾倫威爾遜是在夸獎,可這種諷刺式的夸獎聽著不舒服,不滿道,“你倒是很自信”
“沒法不自信,你們蘇聯要是真對自己的國力有信心,不會把對外援助提高到這種程度,還不是潛意識知道面對北約,蘇聯帶著東歐穿開襠褲的國家不行么”
艾倫威爾遜掰著手指頭如數家珍,“一個德國的人力,就相當于民主德國、波蘭和南斯拉夫。一個意大利就等于剩下的國家。我都不算比利時荷蘭、蘇聯要同時對抗英美法三國。蘇聯技術本來就落后,連人力都不行,要不是制度厲害,這一場對抗是完全沒得打的。”
蘇聯自己和美國對抗,是有可能贏的,要是帶著一群窮兄弟,還不如自己對抗。
這也適用于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單獨國家的對抗有可能勝利,組建聯盟沒有一點勝利的可能,本來中國的人力是一大優勢,壓力分擔到十三億個個體上,就相當于蘇聯仗著龐大的國土面積能硬抗。
可艾倫威爾遜知道,人口已經崩了,但五眼聯盟的龐大資源還在。
從這點來說,威脅遠不如蘇聯大,對抗的選擇倒是沒錯,緊咬著五眼不管老歐洲,真要是促成老歐洲也站在美國一邊,已經可以考慮什么時候輸了,輸是肯定的,區別無非就是時間。
波金娜還是有愛國心的,哪怕他已經做出了選擇,仍然不愿意看男人說蘇聯的壞話,“就英國還想要扛蘇聯,你能把馬來亞殖民地弄明白就不錯了。別被滲透了。”
“周圍一堆國家不比印度強多少的水平,還想滲透馬來亞,他們連泰國都滲透不了。”艾倫威爾遜輕蔑的回答道,“蘇聯從戰后滲透西歐十年了吧有效果么除了資助一些婦女運動有些效果。”
“我不和你說,這些事和我也沒有關系。”波金娜終結了爭論,事實上她已經沒法爭論了,蘇聯對西歐的滲透確實是沒效果。
事實就是東歐比西歐窮太多了,蘇聯有龐大的國土資源可以分攤壓力,東歐其他國家可沒有,別說和老牌帝國主義相比,和葡萄牙都差得遠。
后世的世界,人均產值也不能代表一切,東歐最富有的國家養老金都趕不上葡萄牙。對于非歐美國家,葡萄牙就已經是普通人生活水平的上限了。
哪怕是日本經濟最強大的時候,美國去日本的人回國之后也評價。日本普通人的工資看起來還不錯,但綜合物價一下子就會遜色很多。花同樣的錢過著遠遜于歐美的生活質量。
連亞洲最富的日本都這樣,之后的韓國也是如此。不過比起內卷標桿的南亞,東亞還是可以的,比一些名不副實的水貨國家強得多,比如賬面也不窮的東歐,更遠遠超過拉美國家。
艾倫威爾遜給馬來亞制定的標準,就是追趕葡萄牙,甚至這都不一定能達到,如果真的達到了,憑借馬來亞人口和資源的比例,應該比日本過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