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看蘇伊士運河以西的艦隊,以重型航空母艦為核心,很難想象兩者同屬于一個國家的海軍。
這就好像現代的英國一樣,處在同樣的矛盾當中,在經濟上戰后的英國在艾德禮內閣的領導下,開啟了療傷之旅,但明顯還是不如美國的成績更加亮眼。
英國雖然頂住了美國的金元攻勢,可其他歐洲國家沒有頂住。
馬歇爾計劃的威力還是相當大的,讓美國經濟在戰后仍然突飛猛進,而艾森豪威爾上臺之后,美國又開始了大基建,現在整個國家真的是處在欣欣向榮當中。
在金融方面,最早建立金融市場并長期扮演世界金融中心角色的英國,在這方面更配得上“人才濟濟”,而近百年來經濟取得長足進步并且逐步取代英國在世界金融界地位的美國同樣擁有大批優秀人才。
這也就難怪,一些聲音認為,英國在美國面前,就如同是希臘和羅馬的關系。即將不可避免的讓出,長期以來的世界霸主地位。
艾倫威爾遜也知道,憑借英國現在的情況,想要重新把美國踩在腳下只有上帝能辦到。
他現在求的只不過是獨立自主。說起來有些可笑,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現在的目標竟然是獨立自主都要加倍努力才能達成。
至少比起當前的法國而言,不是還看得過去么阿爾及利亞戰爭現在已經不是小打小鬧,才過了幾個月的時間,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駐軍又提高了一倍,達到了四十萬人。
巴黎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鎮壓殖民地法國政府絕對是認真的。
根據游擊戰既分散又隱蔽的特點,法軍確定了“重點圍剿,機動搜索,空降突擊”的戰術。
同時,針對民族解放軍裝器裝備主要來自境外的情況,加強了對邊境封鎖,先后在阿爾及利亞同摩洛哥、突尼斯邊境以及阿地中海沿岸建立了多條陸、海封鎖線,配置重兵把守,并派出摩托部隊和飛機日夜巡邏。
出于整個非洲的安全考慮,英國也開始在暗中幫忙,地中海艦隊在一定程度上,肩負著從海上截斷其他國家對阿爾及利亞援助的任務。
雖然表面上和英國無關,但其實英國對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鎮壓異常關注。
而反過來,法國對北非的關注,也源于英美在世界大戰期間進入北非,導致法國在北非第一次見到了其他國家的力量。英國還好說,但美國的角色讓法國十分警惕。
法國壟斷資本的活動地區在縮小,但另一方面,法國的資本愈來愈集中,便更需要出路。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法國政府要竭力維持并鞏固其在各地的殖民統治,并積極進行“開發”。特別是富饒的北非的三個殖民地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越發被看成為它的命根子。
現在阿爾及利亞發現了石油之后,法國更加不能放棄了,比起英國在波斯灣的影響力,以及發現了北海石油的消息傳來,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石油資源變得更加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