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孟席斯總理做了一件事,只是沒有成功,就是立法取締澳共的活動。通過這件事就可以明白,這位總理到底是什么樣的政治面貌了。
艾倫威爾遜大談竹幕威脅,同時暗示澳大利亞和英國的緊密合作對自由世界極為重要。
“本土很多人認為,澳大利亞的特殊性,讓我們無法漠視澳大利亞處在危險當中。雖然歐洲跟多國家都認為,英國應該在英聯邦和歐洲之間選一個。但目前為止,英國頂住了這種壓力。”艾倫威爾遜一臉血濃于水的民族情感,在孟席斯面前拉近雙方的關系。
他絕對沒有撒謊,從戰后到現在都已經十年了,如果說剛開始其他歐洲國家還看不出來,但到了今天,誰還看不出來英國已經成了歐共體的大漏勺。
馬來亞殖民地的紡織品,是怎么賣到歐洲市場的還不是歐共體的守門員英國放進來來么雖然英國在這個過程當中又加了一次價,把價格提高之后出售,但仍然比歐洲的紡織品價格要低。
英國的舉動比美國扶持日本紡織業的舉動卑劣得多,美國是開放自己的市場。英國雖然也開放本國的市場,但更多是開放歐共體國家的市場,兼職裁判和守門員。
首先頗有微詞的就是法國,只不過從戰后開始,法國一直在各殖民地打仗,所以需要英國看在老牌帝國主義團結上給予支持,才一直隱忍不發。
歐洲能和英國說不的國家就這么幾個,德國和意大利戰敗,法國不出聲的話,那就是沒有反對者,英國一直一張皮賣兩遍,不然怎么會這么快掙脫債務旋渦
法國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辦,不在歐共體和英國鬧,英國就專心致志的英聯邦、歐共兩翼齊飛,受益者當然也包括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也是英聯邦的一員。
從西澳大利亞鐵礦被發現之后,澳大利亞和英國本應該被美國取代的經貿關系。轉化成了另外一種形態,英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在上漲,同時澳大利亞和英國本土緊密的經貿聯系中的一部分,開始被英屬馬來亞殖民地取代。
從表面上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依賴關系在下降,其實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從雙邊關系變成了三方關系。
既然這種關系存在,澳大利亞理所應當的應該滿足英國一些要求,這一點都不估分。
顯然孟席斯總理也是這么認為的,因為英國移民涌入珀斯,加上他本人是女王的忠實擁護者,加上經貿關系的作用,他很同意艾倫威爾遜的看法。
經過了幾年,澳大利亞也認識到了英屬馬來亞的重要性。澳大利亞本身是不適合工業發展的,現在澳大利亞很多日用品的供應,已經依靠英屬馬來亞來做。
“倫敦認為,在安全合作領域,英國和澳大利亞還有很多共同語言,雙方共同維護馬來亞殖民地的繁榮,就要加強合作。”艾倫威爾遜一副親澳派的模樣道,“哪怕是法國人有所不滿,也要堅持下去。”
孟席斯沉默半晌,忽然問道,“我們相信英國在安全問題上的重要性,安全也一直是我們關注的核心問題,不知道女王級重型航母,能不能賣給我們。”
艾倫威爾遜一怔,女王級重型航空母艦,其實就是馬耳他級航母現在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