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有一個選擇擺在戰后的唯一首相艾德禮面前,一是歷次經濟危機的老辦法,指望市場自我消化多出來的產能,另外一種就是艾倫威爾遜所說的,既然蘇聯體制的國家和自由世界碰到的問題截然相反,那么如果在一個塑造出來一個類似蘇聯的自治領,不是正好和英國互補么。
失敗了也沒關系,不是正好可以證明蘇聯的計劃經濟不行嗎。最重要的是,之前在英屬印度獨立的過程中,英屬印度的公務員已經證明了這一套行之有效。
讓戰后處在困頓中的英國,得到了極其匱乏的資金。
“真的失敗了,未來尼日利亞獨立之后,會不會仇視英國”艾德禮的心中已經躍躍欲試,此時問出這個問題,只不過是給眼前兩個公務員一個說服自己的機會。
“尊敬的首相,我們至少留下了東西。可能結果不盡如人意,但并不是單方面的索取。”艾倫威爾遜闡述著大英帝國仁慈的一面,至少和其他殖民國家相比,英國足夠仁慈。
英國對殖民地當然是以掠奪為主,沒有留下什么有用的東西,但至少是留下了。
如果治理滿分是一百的話,英國充其量只有十分。德國和英國差不多,大體處在同一層次。
如果別人認為這是殖民帝國的底限,那就大錯特錯了。英德兩國,尤其是英國的殖民政策,完全是殖民帝國的上限。
而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等拉丁系殖民者,完全是只拿不做。所以英語系的國家基礎設施普遍好于拉丁系的,英國衰落后英聯邦眾國仍然效忠英女皇多年,這都是有原因的。
在掠奪的過程中,殖民者拿走資源不會留下經濟的核心技術、不會留下當地高端人力資源、不會留下完整的產業鏈、不會根據殖民地的資源特點設計合理的產業結構。
英國當然也不會做到上述一切,但堆積鋼筋水泥混凝土還是做得到的,可拉丁系的殖民帝國連這一點都不做。
艾倫威爾遜這一次要借由計劃經濟,挖掘一次尼日利亞的潛力。他自然是不相信這些大老黑能一下子充滿干勁,不過還有別的辦法。尼日利亞畢竟沒有正式獨立,英國還是可以采用一下殖民時代的辦法。
“想要內閣撥款么”艾德禮首相有了決斷,問出了最后的一個問題。
“我們自己搞得定。”艾倫威爾遜知道艾德禮應該有了主意,再加了一把火。
“失敗了,相信尼日利亞也會理解我們的。”諾曼布魯克信心滿滿的闡述道,“不過可能這樣的做法,會引起一些非議,我們要做一些輿論上的引導工作。表明我們和蘇聯的區別,從全局角度客觀看待。”
英國要在一個自治領實行計劃經濟,可能傳出去會有一些誤解。對于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而言,尤其如此,一些正向引導是必要的。艾德禮首相深以為然。
和內閣秘書離開唐寧街十號,諾曼布魯克邊走邊道,“這也就是工黨執政,如果現在是保守黨執政,肯定不會同意你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