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和法國的情況類似但又有不同,相似的地方在于,意共甚至比法共更強大,陶里亞蒂甚至被認為是西歐黨派的領袖。
不同的地方也很好查詢,意大利畢竟是一個戰敗國,殖民地早已經被剝離干凈。不存在什么撼動穩定局勢的風潮,自然也就不會把矛盾傳導到本土了。
意大利在冷戰時期可謂是左右逢源,一段時間內身為歐共體三巨頭,差點把英國踹到歐洲第四的位置上,不過意大利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真放開了競爭,是不可能是跨國企業的對手的,蘇聯解體,有利的外部形勢消失,意大利是德國擴張最直接的受害者。
“如果伸手拉企業一把,企業就能生存,但要是想把企業干掉,也并非難事。”
任何資本都不可能完全脫離國家的影響力,除非艾倫威爾遜能夠讓妻子帶著產業脫離英國,但只要蒙巴頓集團身上還有英國的血統,艾倫威爾遜就只有一個選擇,必須讓英國處在強國之列,至少足以保護蒙巴頓集團的利益。
所謂的跨國資本也要有所側重,一旦英國不行了,誰說美國不會來一手長臂管轄,把蒙巴頓集團的產業搶走面對國家力量的打擊,單獨的跨國集團什么都不是,蟲豸而已。
赫本似乎是很喜歡羅馬的歷史人文氣息,每年都要在這里住上一段時間,羅馬古跡眾多,是很多電影的采景地,招人喜歡也是理所應當。
但面對艾倫威爾遜的請求,和伊麗莎白泰勒被認為是當今英國的雙珠之一,赫本還是痛快的答應要回國居住,“跑到意大利還同時看我,真是辛苦了。”
赫本對艾倫威爾遜出現也很開心,她喜歡這個男人,從性格到身份都是如此。
艾倫威爾遜也知道這一點,赫本本質上除了小時候受過一點苦之外,在思維上絕對是上流社會的思維,在他的印象當中,赫本演出的角色沒有太過底層的,這和瑪麗蓮夢露可完全不同。
“戀愛的人去赴情人的約會,像一個放學歸來的兒童;可是當和情人分別的時候,卻上學去一般滿臉懊喪。”
聽了艾倫威爾遜的話,赫本有些好笑,“你的哲學,都用在這上面了”
“如果不是見到你,我早就把莎士比亞送回校園了。”伸出手摩擦著赫本的臉頰,艾倫威爾遜也不否認,他每次來見赫本,都要重新溫習一下莎士比亞的著作,防止出現不文藝的一面。
赫本不禁莞爾,溫和的道,“但我也承認,你在這種時候目光如同雄鷹一樣炫目。”
“主要分對誰。”艾倫威爾遜誠懇的回答道,要說他覺得莎士比亞的話,那一句最有道理,可以在為英國服務的時候用得上,那么當然是這句。
魔鬼為了陷害我們起見,往往故意向我們說真話,在小事情上取得我們的信任,然后我們在重要的關頭便會墮入他的圈套。
這是他真正讀進去的一句話,所以在很多時候,艾倫威爾遜都以誠實的面目示人,為此甚至可以赴湯蹈火,這一次他就深信救法國就是救英國,所以對于這一次的策劃毫無愧疚之心,所付出的代價只不過是成功路上的塵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