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年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除了電視新聞之外,就是各種報紙。
這點對于普通人來說或許并沒有多大的影響,但對于商人來說,卻是利害攸關。
畢竟在這個時代政策變化太快,說不定上一秒還大行其道的生意,下一秒就成了違法行為,要不能隨時掌握時事動向,說不定什么時候就得賠個底朝天
對這點,楊明心知肚明。
因此即便是穿越而來,他也不忘經常聽新聞,看報紙,以免一不小心就將好不容易才漸上軌道的生意給葬送的干干凈凈。
只是因為太忙,楊明平時不是跑來跑去,就是飛來飛去,根本沒多少時間呆在電視機前聽那些固定的新聞。
也是因此,隨處可見的報紙,便成了他掌握各種動向的重中之重。
谷孝武曾凡志明顯是沒有看報紙這個習慣的。
不過得益于建國后偉人們在掃盲,教育方面的不遺余力,所以二人雖是農家子弟,但好歹也有高小文化程度。
雖然所謂高小,其實就是四五年級的水平,但總算認識不少字。
也是因此,雖然二人都沒有看報紙的習慣,但因為跟著楊明久了,再加上有時候閑極無聊,他們偶爾也會拿著報紙翻看打發時間,偶爾也會就某些問題進行和楊明進行探討
上起床,除了早餐之外,固定要看的好幾份報紙,都已經被擺在了桌上
楊明一邊翻看報紙,一邊吃著早餐。
看完一份,楊明便將看過的報紙放在一邊,繼續翻看下一份。
早已吃完早飯的谷孝武曾凡志二人便自然而然的拿起楊明看過的報紙,一邊看一邊念念有詞。
對于二人這種不出聲似乎似乎就無法理解那些方塊字含義的閱讀方式,楊明很不習慣,不過卻也沒有多說。
一方面是因為習慣了,另外一個方面則是雖說二人是他花錢雇的保鏢,但在心底,他卻依舊保持著底層人的淳樸。
并不會因為自己花錢了,就以為自己怎么滴。
所以相比主顧或者上下級的關系,楊明更樂意與二人以朋友,同輩的身份相處。
而對朋友和同輩,一般人可不會強求別人一定得順應自己的習慣。
“西方文明,之所以能高速發展,是因為國家鼓勵它們的人民敞開思維,開放,創造”
“我們之所以落后,是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被要求在一定的框架之內,我們想要發展,就必須向西方學習”
磕磕絆絆的念完一段,谷孝武曾凡志煞有介事的思索一陣,然后一臉明白了什么大道理一般的道“難怪現在的人到處都在說,原來報紙上也證明寫”
“報紙上些的,可未必都對”楊明道。
“報紙上寫的都未必對”
聽到這話的二人鼓著兩眼,如同世界觀都受到了挑戰版的道“這不能夠吧”
知道如谷孝武曾凡志這種人,受限于時代以及文化,他們很容易將報紙上的東西等同到如國策一般不可挑戰的高度
所以為了方便二人理解,楊明也不跟二人辯駁,只是拿馬末堵打比方道“馬哥就是報社的假如你們看的這報道就是他寫的,你們會打心眼里的認為他說的的都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