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輕時也不是沒有為子嗣發過愁,但跟這幾個兒子還是不一樣的,兒子們要么生女兒,要么一點動靜都沒有,不像他那會兒,孩子立不住,難養活,可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生,雖然會因為孩子養不住心里頭難受,但能瞧得見希望。
從老大到老四,這四個兒子,哪個讓他瞧見希望了。
老大雖沒給他生孫子,可生了四個孫女,也算是有功了。
太子未曾大婚,連婚期都未定,子嗣一事不好提。
前邊兩個不能催,老三和老四總能拎出來好好催催了,尤其是老三,鬧著只要一個福晉,他也同意了,就是不知道老三還記不記得他同意此事的前提,若二十五歲之前沒有后嗣,后院必須進人,除非有問題的那個是老三。
康熙雖然沒有明著催生,可這話里話外的意思誰又能聽不明白呢,胤祉好歹也是從宮里頭長大的,不至于連皇阿瑪的話外音都聽不懂。
可正是因為聽得懂,才不好答話,畢竟他可還未成年,福晉比他還小呢,更不可能成年了。
別看他被封了爵,也從宮里搬了出去,還在朝堂上辦了好幾年的差事,可那都是皇阿瑪拔苗助長,他今年可才十七歲。
不能因為他成婚早,皇阿瑪便這么早就催生,他和福晉還是小孩呢,雖同榻而眠,可至今未曾圓房,何來的孩子。
皇阿瑪催他,不如去催二姐姐和二姐夫,這二人才是處在最佳生育年齡的人。
“兒臣謹記皇阿瑪教誨,明日便讓人去傳太醫。”
吳太醫擅長調理身體,但并不精于婦科,福晉每月都請平安脈,身體康健,也遠沒有到要考慮子嗣的時候,倒是二姐姐和二姐夫,是該讓太醫好好瞧瞧了。
康熙還是不滿意,又賞了兩尊觀音像給老三,小的那尊是白玉所做,上好的羊脂玉,大的那尊足有半人高,要四個人抬著走,乃是用純金打造而成。
胤祉收了皇阿瑪那么多回賞賜,這回最實在、最大氣,尤其是那尊純金的觀音像,不怕碰不怕摔,瞧著便讓人心生歡喜,拿回去絕不會放在庫房里吃灰,得找間空屋子擺放起來,逢年過節時也過去上幾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