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學習氛圍變得空前濃厚起來,尤其是禮部上交了公辦小學的具體章程后。
不收學費,不分出身,入學年齡限制在六歲到十五歲,頭一批啟動的公辦小學是兩所,分別建在南城和北城,而這兩所學校目前擬定的招生人數都是兩千。
名額有限,考試錄取。
此番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在京城傳開,有幼兒園的先例在,百姓自然相信公辦學校的可靠性。
幼兒園頭一年的招生名額是九百人,按照年齡分為三個年級,此后每一年的招生名額都限定在四百,區區四百個名額,報名的人卻有好幾萬,因為不限制籍貫,報名的不只是京城人,還有不少直隸人。
無論是什么年代,免費總是頗具吸引力,免費入學在如今就更有吸引力了,要知道對尋常百姓之家來說,讀書是極其奢侈的一件事情,單是束脩就能攔住很多人家。
胤祉所建的幼兒園,之所以一開始便有那么多百姓為自家孩子報名,還要得益于女子醫館建立起來的好名聲,不然一般人也不會放心自己的孩子和皇室子弟在一起念書,誰不擔心自己的孩子被欺凌呢。
女子醫館的名聲為幼兒園開了路,而幼兒園的名聲也為公辦小學開了路。
住在南城平安胡同九歲的沈興,已經從幼兒園結業兩年了,入學那一年他六歲,因此被分到了大班,只一年便結業了。
沈家不能算是平安胡同里的窮人家,只能算是中等,不過平安胡同位于南城最偏僻的角落,住在這里的人家都是窮苦人家,沈家也不例外。
念書這種事兒,可以說跟住在平安胡同里的人沒什么關系,沈家也不例外。
只是沈興有一個在客棧跑堂的叔叔,當初報名幼兒園,便是沈興的叔叔主張報的,全家人拿出小半的積蓄把沈興送到學堂念了兩個月的書,這才讓沈興通過了入讀幼兒園的考試。
讀書的那一年,沈興便將在學堂那兩個月的束脩全都掙了回來,幼兒園不收束脩,早晚兩頓飯都是在家里吃,也就筆墨紙硯需要花銀兩,但他都是買最便宜的那一種,花銷不大,卻還能往回掙,每個月每個班都會有一次總評比,排在前三名的獎勵文具。
他每個月都排在頭名,獎勵的文具只給自己留下了一支筆,剩下的全都讓叔叔賣了補貼家用。
結業兩年,幼兒園學過的東西他從沒有忘記,每天他都會用毛筆蘸了清水在青石板上練字,也會給自己出算術題做。
叔叔說,會認字算數的人,更容易被客棧雇傭做跑堂。
幼兒園里的先生說,字寫得好,算術題做得又快又準,將來是有可能通過衙門的考試做小吏的。
今年大街上那么多招收小吏的布告,且不限制出身,只看考試成績,更是讓沈興充滿了希望,他甚至都已經在攢錢準備買一本大清基礎律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