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王少時學史,在浩蕩歷史中,最喜愛和向往的便是盛唐。你們可能有人在心里想,我一個滿人,能對一千多年前的漢族王朝有什么向往。但不瞞各位說,我一直認為我上輩子是個漢人,以至于到了這輩子還有些混淆不清,有時覺得自己是漢人,有時覺得自己是滿人,不過也無所謂了,滿漢一家親,我如這天下絕大多數漢人一樣向往盛唐之景。”
胤祉說的都是真心話,他上輩子可不就是個漢人,所以擺不正自己的位置也正常,除了盛唐,他還向往強漢,只是強漢不好拿在這里說,畢竟漢朝可是曾經打的少數民族屁滾尿流。
“盛唐之時,萬朝來賀,國家包容又強大,既容納下各個民族和各種文化,容得下直諫敢言的諍臣,也容得下女子自由婚嫁,成婚自由,和離自由,再嫁自由。”
“本王期盼著大清有朝一日也能如盛唐一般包容強大,開放自由,百花齊放。”
張英抬頭仔細端詳著誠親王臉上的表情,這并不符合禮儀,可跪拜之禮都早就讓這位爺給免了,他盯著誠親王的臉看又算得了什么呢,事實上,在場有十多個人和張英一樣在仔細觀察誠親王的表情。
漢人誰又能不向往盛唐呢,誰愿意低人一等,誰愿意自稱奴才,誰愿意在科舉和仕途上遭遇不公,若是能選擇,誰又不愿意去盛唐做官。
如果是一年前,眾人只會當誠親王是在大放厥詞,可能扭頭就把狀告到萬歲爺那里去,朝廷不允許大清人想著前朝,難道想著盛唐就不犯忌諱了嗎,朝廷雖不會因此治罪,但也絕對不會提倡。
可誠親王現在雖然不是儲君,但已經有了儲君之實,比從前廢太子手中的權力要大的多,而萬歲爺的身體卻是江河日下,曾經一度病到三個月不能上朝理政。
一個板上釘釘的皇位繼承人,一個可能很快就要繼承大位的皇子,他想要重現盛唐之治,這就不是一句空話了,先不說能不能辦到,但他能辦。
如果說像張英這樣的老臣一時回不過神來,既心動又恐懼,難以抉擇,那像張廷玉這樣年輕的臣子,尤其這些人大都曾經在誠親王手下做過事兒,此時已經熱血沸騰了。
在誠親王手底下做過事的人都知道,誠親王用人不看滿漢,看的是能力,給了漢臣在官場上難得的公平,也從來沒把他們當做奴才。
大清有這樣的君王,誠親王有這樣的決心,怎么就不能重現盛唐之治。
官員們對誠親王的能力和手段都是有目共睹的,山西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年誠親王把山西的官員、小吏、豪商大族,從上到下但凡是有罪的,都清理了個干凈,數度被暗殺,全國罵聲一片,都沒能讓這位退縮。
若要改革,君主自然是越強硬越好,強硬才能護得住手中的改革派,才能不朝令夕改。
誠親王一手安撫滿臣,一手給漢臣畫餅,也無所謂他說的話被兩邊互傳,他說話時雖然東扯西扯,但他做的事能對上他說的話,兩邊都不能算是撒謊,只是他給兩邊都各找了一個提高女子地位的由頭。
讓滿族影響漢族,這不是空話,他雖然不喜歡滿族的辮子,但滿族也有許多優秀的地方值得學習,去蕪存菁嘛,沒毛病。
學習盛唐,那就更沒毛病了,盛唐有他想要的各民族平等,有對女性更少的束縛和更多的尊重,有朝臣之間的相互制約去蕪存菁,這話放到哪里用都是有道理的,遍數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在他這唐朝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最多,也最適合拿來學習。
迂回,迂回,再迂回,就只是為了三條提高女性權利的律令,先把朝堂穩住,官員不能先撂挑子,再來應對民間的反對之聲和皇阿瑪的怒火,后者要等皇阿瑪回京之后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