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胤祉特別想發一條發型服飾自由的政令,他順便帶頭剪個辮子留個頭,奈何他沒這膽子,還不到時候。
政令下達之后,民間的反對之聲的確不少,首先是京城,這里讀書人多,讀書人談論時政是歷來就有的事兒,最不能接受這三條政令的也是這些人。
讀書人要反對,方式左右不過就那幾種,寫文章上書,聚在一起開詩會痛惜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梗著脖子不接受,最狠就是跑到宮門前集體請愿。
胤祉拿來對付臣子的說法,并不適用于未入仕途的讀書人,讀書人站在宮門口請愿,高談程朱理學,大講道德,宮里頭則是派侍衛,高喊請善待生身之母,善待姐妹,善待女兒
喊唄,站在一起拼拼嗓門,好過讓這些讀書人去發動群眾。
侍衛們輪流在宮門口值守,每半個時辰換一次,除了要陪讀書人喊話,與之力爭,還要防止有人尋短見,只要不見血,就不算大事兒。
宮門口的熱血讀書人好對付,不好對付的是搞串聯的讀書人,胤祉曾經靠萬民傘免于被罰,一旦有人搞串聯,搞出幾份萬人請愿書出來,那就麻煩了。
這三條律令觸動的不只是男性的權利,還有族老的權利,按照新頒布的政令,族老,哪怕是宗族的族長,也不能插手個人財產的分配,而遺產繼承順序則是規定了,一旦個人意外死亡,族人的繼承是被放到最后的,除非親屬都死光了,不然就輪不到熟人來吃這碗羹,要吃絕戶就更不成了。
族老們在外或許沒什么權利,在內的權利還是很大的,若是有人串聯這些族老,再由族老向下收集族人的簽名和指印,多少萬民請愿書搞不到。
所以政令下達以后,朝廷一方面密切關注對此不滿的讀書人的動向,防止有人串聯,可以寫文章諷刺,可以破口大罵,但不能搞串聯。
另一方面朝廷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和講解這三條政令,要讓普通百姓了解這三條政令,別被旁人忽悠了去,朝廷的律令不是強制要把男性家長的財產分給配偶和女兒,只要死前做好安排,繼承順序一點用都沒有,總不會有人想著自己會猝死吧。
消息捂了幾天,傳到康熙耳邊的時候,政令已經發往全國了,京城周邊的幾個省份早已收到,遠一點的也來不及追回了。
孫子有多貼心,兒子就有多糟心。
康熙本來想寫封信斥責老三,把筆拿起來又放下了,寫信斥責有什么用,他就是寫道圣旨過去罵老三,這癟犢子還不是想干嘛就干嘛,怪只怪當年他就不該定下上書房皇子犯錯伴讀受罰的規矩,這些兔崽子小的時候就該好好打幾頓,才能長教訓。
第二天帶幾個孫子念書時,康熙也看弘晴的眼神都多了幾分憐愛,小家伙聰慧的很,又孝順又乖巧,還頗有做上位者的天分,這么多兒孫當中,弘晴性情最像年幼時的他。
只可惜,弘晴不只是性情像了他,他的皇阿瑪不靠譜,丟下一個爛攤子早早的去了,弘晴的阿瑪也不靠譜,他都不敢想,他要真把江山傳給了老三,等輪到弘晴的時候,這江山還在不在。
他們爺孫二人也算是同病相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