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路一定要修卓露絳不知道修路具體會有什么好處,可她知道,這事兒對梁城來說,是一個轉折點。
縣丞不解,“明府不是說,朝廷發工錢嗎怎么又是您來發了”
“這兩年朝廷一直大戰不斷,恐怕拿不出多少錢,沒事兒,我自己掏得起。縣丞,咱們梁城一定要有一條通往外面,更寬闊,更好走的路的。”卓露絳說話的時候,眼睛亮亮的,眉宇間沒有一絲迷茫,她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么。
縣丞不解,“梁城有官道,官道前些年才修好,還能走人。”
“不一樣的,我聽人說,這次要修的路猶如平整的青石板,沒有泥土,下雨天不會泥濘不堪。”現在的官道,說白了就是夯實的土路,晴天還好,下了雨雪,就沒法走了。
通往梁城內的官道尚且如此,周遭通往那些小村莊的路有多難走,可想而知。
狹窄不平,難走得很。
偏遠的村莊甚至要在糧食還沒有徹底成熟前就收掉,路上走幾天幾夜,才能在收糧稅的最后一天到來前,將糧稅交到官府。
本來官府應該派收糧官去收,可因為太偏遠,愣是沒有一個小吏愿意去。
“那么好的路,朝廷真的要幫咱們修啊”縣丞不能理解那是什么樣的好路,青石板路他都沒有見過幾條,梁城城內的幾條主街才會有那樣的好路。
“恩陛下愛民,就是陛下讓人將此物做出來的,說是叫水泥。”卓露絳對沈羅玨是一種近乎狂熱的追捧,她認為這世上沒有人比沈羅玨更厲害了,“縣丞,咱們一定要有一條好路的,有了它,咱們就有了自己的碼頭。”
如果一個縣里有碼頭,那么這個縣城的百姓,就可以去碼頭做工賺錢,哪怕掙得少,積年累月也能攢下些許。
百姓有錢,那城里的貨物就能賣的快一些,貨物賣的快,就會來更多商人,商人來的多,碼頭需要的勞工就更多,就會有更多百姓賺到錢。
而路,就是梁城的碼頭。
討論水泥的對話還發生在一些聽到消息的縣城中,有人對水泥嗤之以鼻,他們不認為這世上會有那么神奇的東西,有人則很是期待,就像當初他們期待紅薯一樣。
所有人都等著修路,各縣送上來的奏折中頻頻提到水泥二字,可謂是民心所向。
看到了民間的期待,沈羅玨修路的旨意沒有在中書省停留太久,很快就下發到各地了,與之一起到地方上的,還有一些政策。
國庫確實吃緊,柳笀一算修路要花的錢,差點兒沒一頭撞死在大殿上,為了可憐的盡職的戶部尚書能多撐幾年,沈羅玨拿出了一個捐錢修路的政策。
一段路上會立碑,上書捐贈者的名字與地址,若是商賈捐贈的錢是當地第一,那他的孩子,就可以參加科舉,不必再受商籍三代不許為官的束縛。
這個政策一出,各地的商人都瘋了,捧著錢往縣府里跑,尤其是大商人,砸錢都不眨眼。
而且他們還挺機智,發現了這個政策里的漏洞,在一地捐贈第一可以得到殊榮,如果他們在的地方比較富,大商人很多,那他們大可換個地方捐贈,沒必要在原地競價。
官府修路的錢款是有定額的,超過數目就不要了。
一些窮苦的小縣城還沒來得及發愁,就有外地商賈舉著銀票上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