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羅玨發現,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農民的智慧都令人驚嘆。
尤其是古代的農民,他們有的并沒有讀過書,習過字,可他們就是能在生活中總結出無數讀書人一輩子都讀不懂的道理。
比如眼前這個叫鄭汐兒的農村少女。
沈羅玨和她交流了一下怎樣更好的養殖后,鄭汐兒就開始對她推心置腹起來,因為這些養殖的知識在古代,那是能興盛一大家子的知識,一般不會傳給外人。
女子會外嫁,除非這手藝是母親帶回來的,否則一般不會作為女子的嫁妝帶到夫家。
因此鄭汐兒堅定的認為沈羅玨是個好人,而且是個沒有什么心眼的好人。
只見她小聲的同沈羅玨傳授著自己短暫十幾年里學會的處世哲學,“貴人,您不要嫌棄民女多嘴,像這種事情,最好不要隨便告訴別人的。”
“哦哪種事情”
“就是,就是養雞鴨的技巧啊。”鄭汐兒說著,紅了臉,低頭有些不好意思,她“是民女多嘴,貴人一瞧就出身大戶,可正是因為在大戶中,才更要多學些本事傍身,萬不可將能安家立命的本事隨便讓與他人。”
“沒想到,你喜歡吃獨食啊可若是天下人都是你這樣的想法,那民報上怎么還能有勸誡農民種田之道呢”
“那不一樣的,那民報是上頭大貴人們的好意,他們指頭縫里流出來一點點東西,就夠天下人嚼用了。”鄭汐兒說的可認真了,“但是安身立命的本事絕對不能隨便交予他人,尤其是女子,不要像那些當了官的世家貴女,將自己的官位讓給了父兄親族。”
“你知道有世家女將官職讓給了家中男子”沈羅玨聽到這兒是真的有些驚訝了,如果不是聽雪幫她盯著去年科舉選上來的所有進士,她都無從得知有些世家女將官位讓給父兄。
這種事情說出去并不光彩,大多數世家做的都較為隱蔽。
而鄭汐兒一個民間女子,半生未曾走出去百里地,怎么就知道了遠在幾百里外的事呢
“知道的,我是聽阿爺說的。貴人不知,不僅僅是那些女官,每年的進士都有人會將官位交給親族兄弟,只是往年庶出官員較多。我們鄭家村來往商賈極多,朝中女官本就稀少,那些商人經常討論女官,他們說梁城的卓縣令是個好官,在京城的朱京兆尹也是好官,其余女官,他們連面都沒見過幾次,倒是經常與她們的親族兄弟打交道。”
鄭汐兒一臉淡定的說著,并不覺得這種現象有多么驚世駭俗,因為這是世間規則允許的。
像朱瑤彧和卓露絳那種情況,才是少數。
沈羅玨點點頭,暗自在心中記了御史臺一筆,御史臺在監察上做的是相當不好,若不是薛滿堂為巡按到各地辦事,她手上又有兵權,恐怕真得讓這群世家騎到她頭上作威作福去了。
之后鄭汐兒又說起一件事。
“自打陛下登基,朝中有了女官后,阿爺就讓我和妹妹去讀書,說我阿兄不是讀書的料,等我和妹妹誰讀出書來,就能給阿兄換一個好前程,我和妹妹都答應了。”說罷,鄭汐兒憨憨一笑,“我小時在家中隨父親認字,這兩年被阿爺送去了義塾,義塾的先生說,明年我就可以下場考縣試了,若是能入縣學,幾年苦讀之后,或許真能做官呢。”
“等你做了官,你就把官位讓給你的兄長”沈羅玨想,這種情況絕對不是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