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以及認可度這些,必然是會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加而增加;背靠著這樣一個強大的文化市場,才能做起文娛產業。
但這一條路線的前提就是需要有一定的地位,除非是天生成為超強的大佬后人,否則不用先機預知這一點來部署多年積累原始資本,是無法抵抗資本市場對港片的打壓的這不是電影質量好就能贏的問題,而是多方資本聯合抵制港片然后還大力推自制電影的市場抵制和政商勾結因素。
面對這樣近乎無解的困局,只能用足夠的資本作為敲門磚,合縱求生。
等把市場穩定下來之后,就是香江整個區域的轉型。
一個足夠分量的國際性電影大獎的力量,足以帶動香江的電影相關業進行全方位的騰飛,從而讓香江這個資源和面積認真算起來都不夠分量的“小地方”,依靠電影產業和電影相關產業這些娛樂業的聯動,作為香江這個地區新的經濟產業支柱,養活整個地區的幾百萬人口。
這樣,回歸之時,上面的人也不需要為了給香江這個對外窗口騰出最好的位置,而只能選擇無奈地壓制其它開始騰飛的地區的發展,乃是一個雙贏的結局。
唯一要解決的,就是整合的問題港片衰落的另一個原因,就是90年代后房地產行業的興起吸引走了大部分娛樂大佬的心思,使得他們將做電影的心思,都轉投到了房地產這個一本萬利的恐怖行業里。
拍電影賺錢
賺是相對而言的,無可否認全球電影產值逐年遞增,不過扣除掉各種各樣的分成之后,蘇韻以后哪怕是投資、導演、演員、后期等多個角色一手抓,一年能賺幾億美元也算是頂到天了。
這還不算那超級超級漫長的利潤統計分成發放期。
相對的,要是搞it,搞實業,一年幾十億、幾百億都不是問題。
甚至房地產行業從“樓花”這種讓人又愛又恨的方式出現后,就已經是可以開始了將近無本萬利的時候。
但是,不像是股票割的對象有大魚也有小蝦,房地產行業的高樓,從來都是建立在無數普通民眾的血肉之上。
曾經作為被房地產坑得滿臉血淚的社畜,蘇韻選擇再次投身it行業而放棄更安全的房地產行業的原因,一是it狗始終更愛科技發展,二則是做不到踩著無數人的血肉上位這一點。
公共屋邨的出身和后世的命途促使,她當然也會在有余力的時候,拔出一部分資金買樓買地即使做不到力撼房地產的汪洋,但至少,她可能建立起一些小舟,撈一下那些被高昂房價逼到跳海的人,讓他們能在這上面緩一口氣。
所以歸根結底,她從一開始的終極主題就都在賺錢上
資本不但是文娛事業的奠基石,更是她以后想要做的所有事業的關鍵基礎
這也是為什么系統不去干涉她搞“副業”的根本原因蘇韻搞的副業,全都是為了以后搞文娛事業而鋪路。
于是乎,野心極大的蘇韻捏著兩份裝著合約的文件袋,珍而重之地鎖進了保險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