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樓上的趙勵英內心是何等的翻涌,蘇韻關于這首歌的唱法,倒還真的不是來自于什么血緣的羈絆,而只是一個奇妙的巧合。
方茉娜當年是才藝一流的女歌星,翻唱這首歌時自然就是在盡力貼合原唱的同時,也帶上了自己的理解,從而形成個人的獨特韻味。而tbb在她入主其中之后,附屬她手下的人必然也是順著她的意思為主,所以在引用到這首歌當作插曲時,就或多或少都會參考她的唱法。
蘇韻這身體的嗓音也許是來自遺傳,不過因為年齡的原因,就更偏向清澈純凈空靈的味道,之前錄的幾首歌,也都是適合她嗓音和唱功的清新自然小調類。當初藝伎回憶錄的插曲單曲在香江發行時,報紙的評價就是“佢把聲靚過伴奏的鋼琴”,意指她的聲音清亮得連樂器之王都難以爭輝。
沒人能想到,她轉換一個唱法后,那股子空靈清澈的韻味就隨著歌曲的主題轉化為宛轉癡纏,因為耳濡目染到的就是tbb老影視劇的唱腔,所以機緣巧合之下,便讓心神恍惚的趙勵英出了錯覺。
告別了打算繼續一邊游歷探索一邊練歌的二人,蘇韻看了看旁邊不遠處的小樓,深呼吸一口氣,便也繼續往前走去。
蘇韻既然來得這里,自然也是做好了資料搜集趙勵英這些年一直都住在眼前三層小樓的三樓里,而這棟三層小樓的主人是一對老夫婦,偶爾用小樓作為家庭旅舍經營之用。
不過比起來去匆匆的旅客們,住在三樓西側房間的趙勵英則是長住了許久,幾乎把這里當成了他躲避風霜雨雪的“家”。
私家偵探的調查報告上說,這對老夫婦是多年以前從香江移民到這里的,也許趙勵英會選擇這里作為他的定居處,似乎也有一定的鄉音因素影響。
蘇韻一邊想著事,一邊抬步走進小樓。
“開簾風動竹,疑是故人來”不知哪里播放的粵劇,念白輕緩婉轉,帶著幾分感嘆的語氣。
聽得這熟悉的語氣腔調,一向做太空人飛來飛去慣了的蘇韻忽然間竟是有種奇怪的愁思滋味大抵這就是鄉音的動人吧
在異國他鄉處能聽得這么一句,便總是讓人忍不住泛起鄉愁。
為了打消這種愁緒心理,蘇韻只得抬頭觀察起小樓的內部結構起來這木制結構的日式建筑還是來自于古時的唐風遺韻,而且因為內部設計得巧妙、平日的打理又精心,一走進大門,外間那陣炎炎夏日的暑氣仿佛就盡數留在了屋外的泥土中,穿堂風迎面撲到面前,剎那間就能讓人精神一振。
縱然沒有空調的霧氣,這里設計的窗戶也已經巧妙地互相照應著,抵抗住外部暑氣挽留下來去的風,幾株綠植映襯著結構材質的暗黃碳黑,數條錦鯉浮在內景小水池水面上吐著泡泡,儼然就是一派風涼水冷大隱于市的韻致。
這里的旅舍有個挺獨特的習慣,就是會把預定了房間的客人的名字寫在小木牌上,然后掛在門邊以示歡迎。
小木牌聽風而動,輕輕扣著墻壁,撞出一聲聲清脆的木器撞擊聲,恍惚間竟是有點木魚佛音的錯覺。
蘇韻踮了踮腳,舉高手把記錄著自己名字的小木牌取下,帶著它走向前臺。
這間小樓旅舍的老板姓石,年過六十但身體仍然頗為硬朗,聽聞如無大生意都是他一個人打理整棟小樓,打掃擦洗烹煮一手包辦,令客人很有到了長輩老人家的感覺。
平日里,石老爺子就是待在前臺等待客人。
看到蘇韻拿著小木牌過來了,石老爺子就拿出了裝訂得厚厚的一本冊子,認真地對照著蘇韻的身份信息,把蘇韻入住三樓東側房間的信息登記下來。
蘇韻百無聊賴地等著石老爺子登記信息,微側了側身體,用一副四處看新鮮事物的模樣打量著一樓大廳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