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7年的電影下鄉開始到如今82年的一期修路計劃得以施展,這一份時隔五年有余的回復,令蘇韻捧著那些照片的手都不由得有些顫抖起來。
不過,考慮到祖國大陸各處有著貧富差距和地域優劣勢之分,蘇韻這個修路計劃的第一期,資金大多都是放在了偏遠、貧困的地區,其用意就是將那些尋常人難以行走的“土路”改進成方便所有人出行的“大路”。
畢竟在那些有名的大省大城周圍,目前大多都已經有國家扶持修建的道路,在這些地方周圍修建道路也就是作為分支使用但就大陸現時的發展速度,國家修建的道路基本已經夠用,所以不需要蘇韻在幫忙出錢出力去修建新路來作為分流。
唯獨是偏遠貧困的地區,國家一時顧及不到,所以會接受愛國商人的資金投入并且給予政策支持,幫助偏遠貧困的地區修建一條容易通行的道路出來在那些偏遠貧困的地區“土路”之中,一到雨雪天氣就泥濘難行的泥土路都還是最好情況,出現意外頂多就是摔幾跤,很少有危及生命安全的程度。
而那種山區、水鄉的天梯、索橋等尋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險“土路”,所發生的的行道事故往往都會直接奪走一條鮮活的生命;因此即使有時會碰到這種工程量更大、費用更高的時候,蘇韻也還是堅持將主要的資金和力量用在這些地方。
這便是她這份修路計劃最核心的一點,也是“素韻路”能在這個特殊時代背景之下遍地開花的根本原因隨著祖國的發展,曾經貧苦偏遠的地區逐漸脫貧致富,周邊所修建的新道路也會越來越多;但在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這一輩人的記憶里,家鄉附近通往外界各處的素韻路,就是他們得以窺見外界廣闊天地的第一條陽光大道。
同時,亦是很多年里唯一一條家鄉人民出行的主要道路。
雖然道路會因為如地殼變化等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老化和受損,也會因為新路的修建而逐漸被人們遺忘在時光之后,但在某個時期,它的確就是許多地方和許多人的唯一。
所以,哪怕捐款修路不如捐款建校那樣名利雙收和維持時間長久,但是就目前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修路給予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的實惠,是遠比建校來得迅速和明顯。
孩子們代表著未來,而成年人代表著現在;所以只有上一代的眼光和思想能解放,明白事理,他們的下一代,才能是真真正正地得到最大的發展。
放眼未來固然是好,可惜我們仍然活在當下。
而言傳身教,永遠是對孩子最有用的教育方式孩子的起跑線從來就不是取決于他們自己,而是取決于他們身邊的家人,特別是父母。
當然了,蘇韻主要還是搞文娛事業的,修路這種促進經濟發展的方式,是作為文娛事業發展的基礎而設立唯有是這樣,她方才能繞過系統的要求去援助祖國。
不然的話,這些近乎是倒貼的行為,是會以“不務正業”的問題而被系統打回。
所以說,蘇韻在得知一期修路計劃的成功后,才會這樣激動。
趙勵明盡管不知蘇韻要做成這些到底有多艱難,但他也是知道小小年紀就差點因為援助救災而斷送職業生涯的蘇韻是擁有著一顆標準的紅心;因此,他在目睹蘇韻此時的激動表現后,亦是表達了一臉理解的神態。
把自己在那邊所收到的消息都告訴了蘇韻、再等蘇韻平靜了下來之后,趙勵明又開始說起了自己的猜測“話又說回來,深市這樣拼盡全力的發展速度之下,有一些東西,也是無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
聽得趙勵明說在深市有不少古建筑被人當成阻礙時代發展腳步的大石,經常出現強拆和打砸的行為時,蘇韻也是嘆了一口氣“為了發展的速度,在缺錢的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做的,不止是古建筑,還有青山綠水等自然和歷史的饋贈然而到了以后,有錢的他們又想去花錢修復了。”
“這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點,但這樣的相關資料可能不多”蘇韻在腦子里搜索了一下自己這段時間扒拉過的趙氏片庫,搖了搖頭現在大部分人所著眼的都是“發展”,而不是“環保”和“紀念”,想要找這樣的影視資料是相當困難。
“這樣吧,等我解決了手頭上的事務,我嘗試制作一些有關于這方面的影視。”蘇韻最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