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一處別院,桃李滿園。
鄭玄坐在別院中心的桃樹下,周圍蒲團遍地,有百數之多,皆坐滿士子,而在旁站立的人也有近千人。
大儒鄭玄昨日從北海郡高密縣遠道而來,到了洛陽。
作為繼承馬融和張恭祖衣缽的鄭玄,已經養望四十余載,在家鄉高密縣步道傳經,門徒無數。
但黨錮之禍后,就拒絕征辟出仕。
可前幾千司空袁隗請示皇帝,要征辟鄭玄為侍中。
侍中,出入禁中、顧問應對,位次常侍。可是僅此于陛下隨官十常侍的大官,但是鄭玄卻準備婉拒。
鄭玄輕扣十指,開口講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對宋勾踐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諸子以為何解?”
有士子低首而自盼,思索一會說道:“窮不失義,意思是人在貧賤的時候不能失去義,孟子說齊國有人不時嗟來之食,大概是這樣的顯圣道理,而達不離道......”
他沉吟一會,微笑道:“人若為達官顯貴,不要失去自己在貧賤時立下的志向,如此才能匡社稷,救黎民,凡事不背德而行。”
鄭玄頷首點頭,卻只伸了五個指頭,意思是理解了五成。
士子不解,俯首求解。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鄭玄輕吟了一句孟子接下說的話,然后笑道:“你見識淺陋了些,無論是窮失義,達得志,終究脫不了“窮則獨善其身”的藩籬。
對于達不失道的理解終究還是差了一些。”
他搖了搖頭,嘆道:“汝等都是士子,未曾舉孝廉,或征辟,沒有做官,這卻是難以理解了些。”
鄭玄在杏壇布道講學,不分門戶之見,也不分貧賤,只需懷有一顆求學的心即可前來。
突然,士子們分開一條狹道,擠進來了一名斑白老者,精神奕奕,其后也有幾十名士子跟隨。
“師兄。”鄭玄起身讓座,施了一禮。
“康成,不必多禮。”盧植笑瞇瞇的看著自己的師弟,然后自顧自的找了個蒲團坐了下來。
他坐好整了整衣冠,面色一肅,“為何袁司空的舉薦你要推辭?儒生學儒術,志在治國匡社稷,而不是信手空談。”
在場的士子頓時議論聲沸騰,袁司空可是三公之一,就這樣鄭師都不肯前去出仕。
眾人皆懷欽佩之色望向正中的鄭玄。
而另外的那名斑白老者,毋庸置疑,應當是北中郎將盧植,聲名赫赫的儒將。
此番剿滅黃巾叛亂戰功赫赫。
鄭玄臉色略微有些尷尬,隨意拱了拱手,“師兄莫要打趣我,朝廷烏煙瘴氣,自從先帝黨錮之禍起,在下就絕了出仕的心思,只求好生教導幾個學生。”
盧植視若罔聞,抬袖朗聲道:“國有奸臣,才有忠臣。國有佞臣,才有能臣。正是朝廷烏煙瘴氣,諸子才應出仕,不然等社旗清朗時,還要爾等有何之用?”
“師兄,孟子說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康成學識淺薄,只能修正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