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還能如何
事賞死事,恤孤寡,他們難道還可以反對誰敢反對,名聲就臭了啊沒死的軍官士卒和死了的軍官士卒的家屬能他們活撕了。
群臣齊齊道陛下圣明。
唯有大農令孔僅和自己僵持了一兒,硬著皮站出來“陛下,建設學官費國庫或許力有不怠。”
這才剛打完仗呢就算大將軍他們從匈奴那邊牽回來大量牛羊,也不一定頂。
大軍出征,軍功得賞吧傷員得治吧死者得安撫其家屬吧損毀的盔甲兵器得補充吧樁樁件件盡是費錢之事。
陛下向這邊掃眼過來,孔僅便慌忙垂下眼去,有些懊惱自己站出來說這個等到犒賞完軍隊以及撫恤完死事再拿著賬進宮,私底下和陛下說,可能更好一些
“不妨事。”陛下語氣里仍帶著笑,“之前有一些好心人送了朕不少財,約莫是五十六萬石粟,一萬千畝土地,兩千余間房產,一千五百多名奴婢,以及金銀、契券、帛布、古董書籍若干,足夠了。”
孔僅反射性接了句“居還有人這么好心”
快傾家蕩產了吧
劉徹一正經點,“是啊,都是好心人,朕親自寫了賦賜予他們,都是大漢忠臣,朕絕不吝嗇嘉獎。”
“姓劉的你恥”
某些家族里爆發出憤怒地喝喊。這些家族掌權人面前都擺著同一個東西
一份帛布,上邊書法倒是矯若驚龍,所記之賦也是絕麗之文。唯一微妙的是,這些賦皆為同一首,內容是感謝他們為學官孤兒捐款。
各家族掌權人氣得臉色炸紅,仿佛有白色氣體要從頂飛出去了。
又是送錢,又是擺低姿態,居就換回來一張廢布,一首破賦
他們之前為什么欣喜若狂還不是漢這個國家一個蘿卜一個坑,而蘿卜要占坑非常艱難,要么有長輩做官,將你舉薦為郎吏也就是官員預備役,這個名額還只有一個,你得和同族人一起競爭,在長輩面前表現,才能得到名額;要么你才華品行出眾,當地郡守愿意你舉薦上去;要么耐心一些,去考個小吏,一步步往上爬反正,哪怕他們是士人,也不是當官就當官的。
而如往后只科舉取官,情況立刻就不一了,尋常人家哪里能讀得起書還不是他們這些士人壟斷朝廷的重要官職就算有人讀得起書,他請到的老師能有士族里的好他每天能有多少時間念書,而不是被迫忙于生計他有錢買得起竹簡,換得起筆墨種種資源傾斜下,恐怕只有張良再世,蕭何重生,才能在科舉里爭得過士家子吧。
原察舉制下,他們是連成利益都沒有,科舉一出,朝廷重新洗牌,利益重新分配,他們能共同去爭其足足九成利益,豈能不狂歡
至于不懷疑劉徹目的他開察舉制,就是為了讓官場“活”起來,以前官員子孫能受父蔭,便連士人都不一定能爭得過這些在位官員,察舉制便是為了打破“官的后代還是官”這個情形,于是,他們才猜測科舉制是大漢天子進一步打破桎梏的式。
現在
“打破是打破了,劉徹這一手真是妙啊”士族咬牙切齒,“大多數平民沒有家資供他們念書,死事子嗣便不一了,國家就要撫恤他們,予金錢與吏位,如今再添一個供他們習經學,朝廷還是供得起的。學了經學,就能被擇為吏,若是有心爭一爭,拒絕當吏官,而是直接去考科舉,當有秩之官,未曾不可。”
但是
但是這些人來考科舉,就是在跟他們爭利益啊來獨占九成的利益,現在他們要和外人共分了
這一天,有多少人氣到吐血,有多少藥材鋪子補血順氣的藥材被搬空,不得而知,反正,他們氣他們的,兵卒們高興兵卒們的。
“這說,以后俺們娃兒就能當大官是嗎”
兵卒們滿臉不可思議。
便有人和他們解釋“不是一定能當官,是要先念書,如念書厲害,考過了科舉,才能當大官。”
兵卒們操著鄉音,亂亂糟糟地說“俺們曉得咧俺們曉得只要娃兒好好跟先生學,以后就能當官”
“陛下是個好人”
“陛下念著俺們咧”
兵卒們丟掉了手里兵器,高舉雙手歡呼。
他們上戰場,就是去老劉家賣命,這些就是他們的買命錢,現在知道倘若不幸死在戰場上,至少能子孫后代撈回來一個當大官的機,他們便不那么怕死了。
劉徹側耳去聽,風里仿佛傳來兵卒歡天喜地的呼喊,充斥著對他的感激。臉上便露出一點笑,“張湯,可聽到了”
立在下首的酷吏穩重地點“臣聽到了軍心在陛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