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已年十三,這個年歲倘不是她到京城來,湖廣武昌家中的母親早已為她到處物色門第相當的公子,她比楊蕓釵要大上整整六歲,相當于一半,然比楊蕓釵小小年紀已經歷的磨難,及在磨難中頑強地拼搏、磨難后見證晴天的堅持,在同樣的年歲里,同樣的磨難中,她連楊蕓釵的一半,不,連三cd比不上,她或許不夠聰明,但自知之明,她還是有的。
正如她見過莫九習二少一回,就在貢院大門側面,她從來沒見過那樣風神俊朗的公子,她的心從未跳得那般快,她也不是水性揚花,比起習二少來,她只需瞧莫九一眼,她便覺得自已快要不能呼吸了,因著她知道,她對莫九的傾慕,注定不會有什么結果,她配不上,現實也不允許,故在那僅僅一回后,縱是偶爾聽到長兄說起莫九,她也努力壓著一顆芳心的萌動,她有必須將這樣的萌動扼殺于初期,絕不能任其發芽成長的自知之明。
她生而富貴,長于富貴,一路順風順水,有父母疼有長輩寵,甚至連姻緣都有祖父為她指引鋪路,饒是她糊涂了犯了錯,祖父與長兄并未放棄她,他們仍舊將她視若掌珠,即便其中不無馮氏一族利益糾纏,他們仍希望在她為馮家做出貢獻之際,亦可以得到一個好歸宿,誠然這是貪心了,但并非全然沒有可能。
而楊蕓釵不同,她所擁有的一切,此刻楊蕓釵都沒有,說到底,楊蕓釵是孤軍奮戰,所有一切楊蕓釵都是一個人在扛在爭取,失敗的結果顯而易見,下場不會有多好,可楊蕓釵從來沒有氣餒,總是那般不卑不亢地跟在夜十一左右,縱有大表妹刻意護著,倘楊蕓釵自已不爭氣,她并不認為聰慧至極的大表妹會愿意在身邊拖一個累贅。
楊蕓釵的到來、示好、主動和解,馮大經最初的訝然,她漸漸明白,承諾道
“自已人自是在一處,縱往后各自婚嫁,你我與五妹、大姐姐,還有更多的其他兄弟姐妹,無論我們經歷過什么,最后都會走到一起”
一心一意,縱各走各道,終殊途同歸,這便是楊蕓釵此行的目的。
此后她會替大姐姐做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或大或小,或會牽扯馮家,或會牽扯京中其他豪門,而當牽扯馮家時,她不能有后顧之憂,故她不能同馮家少爺小姐生半點兒嫌隙,然已有馮五在前,她需同馮三徹底消去因馮五落下的隔閡,方能保證日后的行事兒不受半絲質疑,及意外橫生的制肘。
靜國公讓李忠請夜十一到內書房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同長子次子于內書房商議之事兒,他覺得長孫女或許早心有溝壑。
夜大爺知靜國公的意思,但他覺得父親對閨女期望過高了,縱然于借董秀之牽線董大將軍牽得很成功,閨女確實做得不錯,然到底也只是牽線,此事兒在掩于政權之下的暗流中,雖是關健,卻也非生死大事。
于拉楊將軍下馬一事兒則不同,楊將軍非那等靠家族恩萌的紈绔子弟,是用頭腦與拳腳自軍中一步一步攀上來的實力將領,閨女再聰慧,也不過是僅八歲的女娃兒,對上動刀動槍一個不小心便得見血的大魏武將,他甚是不放心。
夜二爺則較之長兄的護女之心,父親對女孫女的百般看重,他有著待定的態度。
祖父幾近盲目信任她信任得毫無道理的看重,父親視她為平常女娃兒的種種不放心,二叔不附和誰一副祖父父親皆有道理的持中模樣,夜十一聽著瞧著,沒想插話,從始至終乖巧安靜地坐于下首,未言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