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扁扁的荷包,本以為里面沒有多少銀兩,不料里面竟然放了一張一百兩的銀票,難怪如此扁。
老童生拿著荷包站在橋上呆愣了許久,這些銀兩足夠他參加此次院試了,甚至連參加鄉試的銀錢都夠了。
慢慢的老童生眼眶竟有些紅了,捏起袖子擦拭了一下眼角;環顧了一下四周,尋不到方才那小童更尋不到他口中的主家。
思量了片刻,老童生站在橋上恭恭敬敬的躬身行了一禮,這才離去;將一切盡收眼底的穆蘇嘴角微微勾起,露出一起笑意。
清風樓一頓晚膳,穆蘇與江淮兩人賓主盡歡;穆蘇回到蘇府時夜已然深了,可外祖父與蔣氏還在廳堂等候,直到穆蘇回來兩人才去歇息。
雖未說什么,穆蘇卻覺得心里暖暖的。
接下來還有兩月便是縣試了,蘇父針對穆蘇又準備了一系列的學習計劃;穆蘇每日便除了完成書院里丙字班夫子教導的功課之外還需要完成蘇父給他布置的縣試的課業。
丙字班的課業比之前童字班的課程重了許多,本就有些應接不暇;而且自從穆蘇進入柏江書院后蘇父就不再過多干涉他的功課,只每十日過問考校一番。
如今這般忙碌穆蘇久違的感覺到了當初剛來臨淮備考柏江書院時的緊迫感,不過卻也樂在其中。
此次縣試他算是有許多的期望,他希望他的科舉之路能夠迎來一個開門紅。
科舉考試要回籍貫所在地報名參加科考,無論其家中祖輩父輩官居何位、你人居哪里皆要如此。
前一月穆蘇便送了家書回京城,告知了穆巖還有祖母此事,二人聽聞自是高興信中囑咐許多,穆巖則來信說已經打點好一切,讓他安心考試。
穆蘇的籍貫在泰安府與淮安府處于南北兩邊,此次回鄉應考也是要提前啟程,走水路也要走上十天半月。
因這事,穆蘇也不甚煩憂;外祖父已年近六十,這樣的長途跋涉其身體肯定吃不消,他原是不想讓外祖父陪同他的。
奈何他年歲還小,外祖父與外祖母說什么也不肯讓他一人前往;外祖父更是難得對穆蘇言語冷硬的說話“此事你不必再多想,安心備考便是;我還未滿六十,身子骨十分硬朗,當年我都能將你從京城給帶回來,如今也能同你去泰安府。”
不過,過了些時日外祖父帶回來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同穆蘇道“這是你子博表兄,今歲剛從書院甲字班出來;此次縣試外祖父想讓你子博表兄一同前往。”
穆蘇看著面前高出他許多的少年,一襲青衫,十分儒雅,面色溫和舉止有禮,不禁有些好感;微微額首行禮“子博表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