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秀才的藍衫,舉人的衣衫以深青色主打,黑色為輔,頸脖處青黑色圓領于其他衣裳不同,舉人特有的圓領服,稱作“青袍”,因而古時中舉有“青袍易藍”的說法。
衙門外已經有不少人候著了,皆是身著舉人服滿臉英氣風發,不過眾人三三兩兩在低聲議論些什么,穆蘇來后很快便有人上前結識,昨日看榜之時同他攀談的一兩人也走了過來。
“這楊舉人也當真是運氣好,這樣的好事竟然讓他趕上了,也算是朝廷的恩典。”一舉子朝某個方向看了看,低聲同穆蘇他們感嘆。
順著此子的眼光看去,一年過七十的老人身著一襲看起來有些舊的舉人服,拄著拐杖孤零零一人站于一處;左右兩旁并無其他舉子前去同他說話。
“什么運氣好六十年未曾考過會試,只差臨門一腳便能魚躍龍門卻蹉跎了半生,若是在下便是下了黃泉也不能瞑目。”另一舉子低聲反駁,說著還搖了搖頭。
幾人說著,昨日同穆蘇攀談的于舉人見穆蘇面露不解,善解人意的開口解釋“穆兄不在泰安常住當是不知,這垂垂老矣年過古稀的楊舉人,今歲是他鄉試取中滿周甲之期,又遇鄉試可經義準奏重赴鹿鳴宴,此舉乃是朝廷恩典,不過倒是極少有人會來,不曾想楊舉人倒真前來赴宴。”
聽了于舉人的一番解釋,穆蘇才明白其中緣由,重赴鹿鳴宴他在書院聽夫子曾提及過,此舉是朝廷恩賜老年科第之人的一個恩典,因適逢鄉試周甲一事十分難得,朝廷為了彰顯天下太平祥瑞氣象極為提倡;若有人中舉滿六十年,六十周年時又逢正科鄉試可重赴鹿鳴宴,于新科舉人稱同年。
前來參加的多數都是一些得中進士入朝為官的官員,若遇此事重赴鹿鳴宴后朝廷還會加官加銜,因而算是百利而無一害的辛事眾人趨之若鶩;可未中進士的人便是有機會也不是很愿意前來,畢竟六十年考不中也是讓人笑話,再者也要還能來才行,六十年光陰大半生也過去了,說不準已是一捧黃土。
又有一舉子開口了“想這楊舉人也算極具天資,年僅十八便中了舉人,天資比之我等也算得上略勝一籌,哪知竟會六十年也沒中進士,典型傷仲永;這楊舉人也固執生生考了六十年了,不曾去任個一官半職,科舉一途當真是世事難料,不知這會試到底如何,唉”
此人話落,瞬時寂靜了許久,將眾人惹出一番惆悵,誰知后面世事如何呢
說話間,主考官陳大學士及眾位考官已然入宴,隨即便有人前來領眾舉子入內,新科舉人列好隊伴著鼓樂入宴,行謝恩禮后便依次入席。
開宴后,樂人奏響鹿鳴之曲,新科舉人唱鹿鳴詩,隨后宴詩,穆蘇乃鄉試解元得率先做表率,辛而昨夜穆蘇便早作準備,想了首還算中上的詩,既不十分出彩,倒也不會出錯。
一些想要借此彰顯才華的便卯足了勁,想要得主副考官青眼,日后仕途有所幫助。
筵席上觥籌交錯、眾人推杯換盞好不熱鬧;穆蘇左右應酬飲至微醺,上首整個宴席不曾多說幾句話的陳大學士開了口“穆解元于鄉試考卷策論一題中對大興水域走勢,以及河流渠道之事甚是了解,所言頭頭是道且十分正確;本官倒是十分好奇穆解元如何于此十分了解,可是平日里博覽群書”
陳大學士開了口,宴席上眾人紛紛放下杯盞,靜靜聆聽,看著穆蘇準備如何應對陳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