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怕劉邦決心舍棄戚姬,以保留如意的時候,對戚姬可能會有的下場已經預料到了。
所以,在得知呂后連劉如意也沒放過的時候,他才會如此震怒。
對于這個話題,胤禛不想發表意見,也說不清誰對誰錯。
于是,他只能另辟蹊徑的安慰劉邦。
“其實呂后也沒討得了好,最后傳承你大漢江山的,是你的第四子劉恒。”
劉如意很慘,害了劉如意的呂后也沒得償所愿,你聽了之后,心里是否好受一點了
至于呂后掌權二十年,在史書上有單獨本紀的事,他就不說了。
劉邦表示,他并沒有被安慰到。
他的關注點和胤禛想的一點都不一樣。
“劉恒是誰”
劉邦表示,對于這個兒子,他根本沒什么印象。
胤禛無語了片刻,提醒道“他的母親是薄姬。”
如果劉邦要再問薄姬是誰,胤禛也說不出來了。
但出乎意料的,劉邦對劉紅這個兒子沒映象,但對劉恒的親娘薄姬卻很有印象。
“哦原來是她的兒子呀。怪不得都說她有福氣呢。老子只幸了她一次,她便生了個兒子,這個兒子還做了皇帝,果然是有福氣的。”
胤禛嘴角一抽,“邦哥對美人就是不一樣。”
兒子都記不住,倒把兒子他娘記得一清二楚。
劉邦“嗐”了一聲,說“薄姬算什么美人,姿色平平而已。若不是她連死了兩任丈夫,命格貴重,普通人壓不住,也不會被送進宮里。”
他之所以對薄姬印象深刻,就是因為他幸薄姬的原因比較特殊。
是因為他憐貧惜弱的性格。
當年薄姬入宮之后,因為姿色平平,又沒有靠山背景,一直沒有得見君顏。
后來,薄姬買通了劉邦身邊的人,把她一心盼君恩卻不能得償所愿的事,透露給了劉邦。
于是,劉邦就去寵幸了她。
對,就是這么狗血。
作者有話要說關于薄姬,她被劉邦寵幸的事文中基本屬實,但她是因為死了兩任丈夫才被送進宮,是作者菌自己揣測的。
史書上記載的,薄姬之所以入宮,是因為高人相面說她有貴人命。
但以薄姬當時的家世,會有像是專門給他相面的可能性不高。
但在那個時代一個女人如果死了丈夫,人們普遍認為是因為這個女人命格貴重,她的死鬼丈夫壓不住,二婚的行情會更好,會有家室更好的人來求娶。
如果二婚的丈夫也死了,就會被送進宮里,因為按照當時的說法,就是這個女人的命格太貴重了,只有皇帝才能壓住。
所以作者菌才會由此揣測,一家之言大家看個樂呵,千萬別當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