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胤禛只知道,自宋朝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的情況出現之后,人族里就把讀書人看得特別高。
但他決計想不到,經常混跡人間的狐族也受了影響,連個讀過書的狐貍,都自覺高狐一等了。
他覺得有點好笑,也覺得有點辛酸。
首先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無論在哪個時代,多讀書多學知識都是好事。
從大的方面來說,讀書可以使人明理;從細微處倆講,讀書認字的人,可以選擇的職業范圍也比較廣。
但不同的時代,讀書和讀書完全是兩回事。
至少在唐朝以前,文和武是沒有明顯分界的,出將入相的才配叫位極人臣。
所以,那個時代但凡讀書的人,功夫和兵法也都一定造詣。
如果天子需要,正在門下省批駁文書的宰相,可以立刻丟下毛筆,提著劍披掛上陣,讓打誰都不帶怵的;
宋代建立之后,天下開始興起重文輕武之風。
但這個時候的讀書人還是看中君子六藝的,所以這個時代的書生也算不上文弱,只是讓文官打仗比較夠嗆;
直到元朝之前,讀書這件事都和普通人沒多大關系。能讀書的要么就是家里有錢,要么就是出身好。
范仲淹年少時讀書苦吧一罐白粥喝一天。
但人家也不是窮苦人,是官宦之后,只是生父死得早,他不想用繼父家里的錢財而已。
這樣的局面一直延續到明朝建立。
明朝建立之后,真正是草根出出身的老朱同志深諳底層百姓之苦,也知道普通人唯一的上升渠道就是讀書科舉。
所以,老朱同志大力發展教育,把學校鋪展到了天下的每一處地方,讓每一個村子里的孩子都有讀書的學堂。
而且,明朝讀書讀得好,不但能升級,還有獎學金。
村學里學得好的,能考入鄉學;再往上還能考入縣學、州學、府學。而且獎學金是一級比一級高。
可以說,明朝就是讀書人的天堂。
當然,身體力行打天下的老朱在重視文化課的同時,也不會忘了君子六藝。
想做官,光文化課學得好,是沒有用的,不能瑜、不能射的,照樣把你刷下來。
而且,明朝許多官員都有自己的獨特愛好,什么治病呀、算命呀、夜觀星象呀
反正沒有個特殊愛好,都不好意思和同僚交流。
真正自嘲百無一用的文弱書生,是清朝的特產。
站在清朝皇子的立場上,胤禛明白朝廷為什么要故意閹割漢人文化。
但理解并不代表認同。
當然了,作為一個對政治尚且處于懵懂階段的不算太白來說,胤禛不認同也沒什么大道理可講,純粹就是覺得,學生就應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畢竟,我新時代的教育理念,已經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神人,散入各行各業之后都做得很好很好,怎么會錯呢
凡是和我新時代教育理念相悖的,就算不是全錯,也很該借鑒借鑒,反思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