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智達大師聞言,整個人都呆住了
熊丙之言有如皇鐘鼎音,振聾發聵,讓人猛醒
現場之人一聽,均陷入深深的沉思當中,而戒嗔、戒癡、慧玉、慈因等人更是臉色呆滯,渾身劇抖,熱淚滾滾而出
這一番話給他們的感覺,就是“朝聞道,夕死足矣”
每個人都感覺自己今天對禪道的理解前進了一大步,收獲是滿滿的
熊丙續道“其他三人自然也有慧根靈性,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并非完全不惹纖塵。”
“請丙尊大人詳述”智達大師恭聲說道。
“智惠大師每年挽救一百個生命,濟善渡惡,所造福祉不小,可敬可佩,但是,世間事奇妙無比,善惡之分只在毫厘之間,踏過一步,大善就有可能變成大惡,人非魚,又安知水中的魚兒哪一條是善,哪一條是惡呢所以,濟善渡惡也有可能變成濟惡渡善,如果不能心明如鏡,不受蒙蔽,則極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再說,去到外界,又如何能夠設定挽救一百個生命的目標呢要知道,世事多變,人情冷暖,有時遇不到一百個需要挽救的生命,有時又遠遠不止,那么,智惠大師又是如何完成挽救一百個生命的目標的可以想象,在沒有一百個需要挽救的生命的情況下,他必定會刻意去尋找,甚至去營造出需要挽救的情況出來,這其中必定有一些違背天道循環之事發生。而在超過一百個需要挽救的生命的情況下,智惠大師救了一百個生命之后,就返回穿云寺了,那么,其他那些急需挽救的生命又怎么辦”
“這”
智達大師一呆,渾身微抖,額上汗珠滾滾而下。
這種情況先前從來沒有人提起過,然而,現在熊丙一提出來,立刻讓人意識到智惠大師這個目標之中潛藏的極大問題。
的確,設定一個不變的數量,長期去執行,本來就不符合自然變化之道,這樣的目標,不但限制了自身,也限制了周圍的世界,那么,智惠大師這一千年之中,一定做過許多不符合自然變化之道的事情,只是他沒有說出來而已。
如果說出來,說不定會大大抵消掉他所打造的福祉,難怪問禪塔只給了他三道禪道之光。
熊丙續道“智明大師一年在嚴重缺水地區打造一口甘泉井,可供一萬人生活所需,所造福祉之大讓人敬佩但是”
“但是什么”智達大師急道。
“嚴重缺水地區本來就不大適合生命的生活繁衍,打井只是其中一個方法而已,而這個方法并不適合所有缺水地區。如果一個地方并沒有條件打造出這樣一口甘泉井,智明大師卻非要打造出來,不但付出的代價極大,而且需要從極遠處引水,破壞當地環境是必然的,以犧牲一地環境的代價來滿足缺水地區生命的需要,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宏愿,最終的結果是得不償失最好的解決方法反而是移民,為當地生命尋找更適合繁衍之地,讓那片缺水地區在自然的變化中自行慢慢演化即可。”熊丙洋洋得意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