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涌動
大殿之上,陳翎目光微斂,但在十二玉藻冕旒掩蓋下,旁人看不出端倪。
范玉和曲邊盈還未回京,湖城官銀失竊一事是他讓常世勇先壓下來的。
此事在大理寺內知曉的人很少,要有,也是常世勇的親信。
吳佐一是御史臺的老人,也是三朝老臣。
此事吳佐一會先開口,是大理寺內部出了內鬼,常世勇的底兒被人揭了,大理寺內有對方藏好的人,常世勇摟不住。
至于御史臺和吳佐一,是特意的,還是被人當了刀子,陳翎一時還無法下定論,便繼續聽大殿中要怎么說。
居天子之位,則要少說,兼聽。
早朝之上,每一句都不草率失言,讓臣子之間先駁論。
吳佐一忽然上前的一番話,也確實在早朝紙上掀起了不小漣漪。
事關平南侯府,平南侯府那是什么門第,天子的曾祖父同平南侯府祖上情同手足,在陳家出天子前,兩家的子弟是在一處排序的。
平南侯府不僅依仗天家,還背靠敬平王府。
平南侯府早前就富庶,國中沒幾個州郡可以比擬,湖城官銀失竊一事又怎么會同平南侯府扯上關系的
根本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處的事
平南侯府不可能缺銀子,也不會缺銀子,就算平南侯府真的缺銀子,用得上去竊官銀嗎
都不需要平南侯親自出馬,就是平南侯世子在天子和敬平王跟前一句話,就能解燃眉之急。
湖城官銀失竊一事硬同平南侯府扯上關系,那是無稽之談
大理寺沒將此事上呈到天子處也是應當的,否則每日這種碰瓷的案件都要直接呈遞天子跟前,那天子每日看折子都不夠,還要勻出時間看這些無關緊要的卷宗,再多的時間都不夠用
吳佐一一開口,近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怕是御史臺近來是在沒有可以諫言的了,好容易遇到這么一遭事就火急火燎在早朝上提起,生怕旁人不知曉御史臺的存在。
故而吳佐一言罷,大殿之中雖然嘩然,但也沒再竊竊私語。
啟善從吳佐一手中取了要呈遞的資料,雙手遞在天子手中。
陳翎接過,低頭翻了翻。
吳佐一是御史臺的老人,言官本就有諫言之權,即便這大殿中都覺得是吳佐一在無理取鬧,嘩眾取寵,她作為天子都是要看的,這是給吳佐一顏面,也是給御史臺顏面。
古往今來,天子在早朝上都斷無沒有理由便讓御史臺下不了臺的道理。
這是其一。
其二,陳翎也確實想看看,能到吳佐一手中,讓吳佐一這個御史臺老人都覺得可以用于懇請的佐證資料,究竟是什么
陳翎仔細翻過。
舉證了很多湖城當地關于人證,物證的描述,這些描述,足以讓大理寺徹查湖城官銀失竊一事與平南侯府的關聯。
陳翎早前就看過這些資料。
對方很謹慎,這些舉證資料同她早前看過的一樣。
而最后,又附了湖城當地府衙的懇請書,說大理寺無作為,雖然數月以來,一直有官員在查探,但查探之事,一干證據和敘述都清晰確鑿,但大理寺卻強壓下此事,數月未果。
陳翎是在范玉的信上見范玉說起過,大理寺是有官員在查探此事的。
這封懇請書行文環環相扣,合情合理,難關御史臺會義憤填膺。
此事常世勇怕是輕易躲不過去。
但常世勇是大理寺卿,對方不用將矛頭直指他,也并無好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彈劾常世勇之事,實則是將平南侯府推到風口浪尖,讓此事不能在明面下妥善處置。
陳翎一面看著,腦海中一面思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