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吃過飯,林滿慧將裝了滿滿一籃紅菜苔、青椒、大蒜葉的草籃子交給林景智“大哥,你拿著。”
林景智看她將每根菜都摘得干干凈凈,紅的、綠的、白的,擺在金黃燦爛的籃子里美得像藝術品一樣,不由得贊嘆“小妹真是能干。”
林滿慧謙虛了一句“我也只會種菜,做飯、洗衣、織補都不行。”
孫文姣與林景勇、林景嚴同時說“沒事,織補做飯、洗衣我會”
一家人難得這么有默契,都笑了起來。都說小妹只需要種菜就行,其余的交給旁人就行。
沒辦法,實在是小妹種菜太厲害,成果斐然。賺了個農科所的編制不算,還推出兩樣蔬菜新品,這樣的人才讓她專心種菜就行,何必浪費時間精力做雜事
晚上回到家,孫文姣夫妻倆躺在床上說閑話,聊到未來對女兒的培養規劃,越說越興奮,恨不得孩子見風長,一下子成人、成家。
夜深人靜,看著身邊已經熟睡的丈夫與孩子,孫文姣心中滿是幸福與滿足。
第二天一早,孫文姣與林景智拎著一籃子蔬菜,帶著林清玥登上住在二樓東頭房的沈君鳳,希望能夠讓孩子跟著她學音樂。
沈君鳳信佛,常年吃齋,年近四十,清瘦雅麗。林滿慧種的蔬菜口味清甜、爽脆鮮嫩,這一籃子菜成功打動沈君鳳,收下了林清玥這個才四歲的小姑娘,趁著寒假每天上午兩個小時教她簡單的樂理知識、練聲與唱歌。
林景智到底是資深老師,發現孩子才能的眼光不錯,林清玥樂感很好、聲音甜美,才學一個星期就得到沈君鳳的喜愛。
家中新買了收音機,孩子每天歡快地唱著歌,一日三餐蔬菜、肉蛋不發愁,這幾天孫文姣整日里帶著笑,感覺日子有了奔頭。
農場中學給他們一家三口分配了一間宿舍。單面走廊的單身樓,除走廊盡頭那間大一點,其余房間都是十二個平方米左右,沒有廚房,家家都在走廊擺個煤爐子燒火做飯,一到飯點油煙熏天、叮叮哐哐,熱鬧得很。
雖說沒有縣城中學的住房條件好,但是孫文姣不著急。這不是剛來,沒趕上新房分配嘛,等以后蓋新宿舍,肯定就能得到改善。
“孫文姣,你的信”穿著綠色制服的郵遞員騎著自行車過來,舉著一封信沖這邊揮手。
孫文姣的信多,幾乎一周一封,郵遞員都認得她了。
孫文姣趕緊放下手中菜刀,跑過來收信,看一眼信封,又是娘家寄來的。她嘆了一口氣,旁邊鄰居看著有點眼熱,道“孫老師,你的信真多呀。”
孫文姣苦笑一聲,信多也不是什么好事,不知道娘家這回又有什么事。她揩干凈手,拆開信封,取出信來快速瀏覽。
果然,又是訴苦。
信是大弟弟文善寫的,無外乎是說馬上要過年了,以往都是孫文姣準備年貨,現在她調走了也不回來,家里什么都沒有,客人來了連姜鹽芝麻豆子茶都沒辦法煎一碗,母親覺得做不起人,在家里哭。
孫文姣不知道是哭還是該笑。
她是湘省岳城人,當地人習慣喝一種茶,用姜、鹽、芝麻、豆子、茶葉、水混雜,在瓦罐里煮開,倒出來用茶碗盛著,過年過節時招待客人。
以往娘家年貨都是孫文姣準備,全家人都習慣了一到年前就挑著籮筐過來,把孫文姣單位分的魚、肉、米、面,再加上她買的芝麻、豆子、紅棗、柿餅、桂圓、粉絲一口水挑回家。
從來沒有人問過,孫文姣準備這些年貨需要用多少糧票、油票、鈔票。都認為反正她們一家三口也是回娘家過年,家里留著也沒用。日子一久,這些就成了她應該做的,哪一年東西不齊全,母親還會嘟囔幾句“今年是怎么了連桂圓都沒買。”
孫文姣有時候也會覺得委屈,可是怎么辦父母養大她、送她讀了中專,她有了工作、嫁了大學生,吃公家飯,怎么也比農村娘家人過得好,不補貼一下心里過不去。
現在她都調動到農場,和娘家隔了那么遠,今年過年也不打算回家,竟然還要她準備年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