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滿本來以為這又是鎮上的一個政治任務,隨便糊弄一下就完事兒了,沒想到一個多月后,孫哲遠興沖沖地給他打了個報喜電話過來
“小滿快跟有糧叔說一聲,叫他趕緊收拾一下行李,我明天早上來接他”
啥玩意兒
你想把我爹接到哪去
孫哲遠太高興了,好半天才在電話那頭解釋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上回江有糧給孫哲遠做了兩件竹雕作品,他拿回去之后,就填了個表格,幫忙送到了縣文化局。
孫哲遠之前從沒接觸過竹雕藝術,也不知道這玩意兒怎么欣賞,就覺得江有糧給他的兩件竹雕看著怪好看的。
沒想到這兩件作品送到縣文化局之后,立刻便引起了小范圍的轟動
他們還以為郎山那邊的傳統竹雕工藝早就已經失傳了呢。
畢竟,這年頭山里的年輕人都跑到城里打工去了,誰還愿意跟著老師傅學什么竹雕手藝啊
學這玩意兒,沒個三年五載的根本沒辦法出師,即便學出來了,要是沒有做這一行的天賦,辛辛苦苦做出來的竹雕藝術品,也可能賣不出去砸在手里。
年輕人不愛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工業流水線對竹雕工藝品的成本沖擊,才是最致命的。
打個比方,同樣一個圖案的竹雕藝術品,純手工雕刻的話,起碼要賣一兩千才算回本,可要是換成機雕,成本可能還不到一百塊
人家哪怕把零售價格翻兩倍呢,價格上也比純手工雕刻更有優勢。
學藝周期漫長,欣賞的人少,行業太冷門,再加上不賺錢,傳統竹雕工藝到了現代,簡直就像是后宮年老色衰被打入冷宮的妃嬪
等等
冷宮的廢妃起碼還管吃管住。
做竹雕的要是東西賣不出去,喝西北風都趕不上熱乎的
這么一想,這個行業會在時代的大潮中被無淘汰,以至于時至今日,還需要基層跟考古似的去“挖掘”一番,才能從犄角旮旯里把這門手藝給挖出來,倒也正常
只是,連江小滿這個兒子都不知道,他爹居然還是個“竹雕工藝傳承人”
這感覺簡直就像小說里寫的那樣,主角某天回到家,突然被老爸告知崽兒啊,其實我們家有個皇位要傳給你
咳雖然他們家這個不是什么皇位,但也挺驚人的了。
真正讓他詫異的是
“爹,你啥時候去學的竹雕手藝我咋不知道”
“你怎么可能知道”江有糧翻了個白眼,“我當年跟著師傅學手藝那會兒,你還不知道在哪呢。”
江有糧年輕那會兒,郎山這邊出去打工的人還不多,大家祖輩都生活在大山里,靠山吃山,什么編筐的、打鐵的、磨豆腐的、做竹涼席的、打家具的各種手藝人都有。
那個年代要衡量一個年輕人有沒有出息,能不能把女兒嫁給他,并不是看城里有沒有房子肯定沒有,也不看能拿出多少彩禮基本都拿不出多少,大多看的是這小伙子除了種地之外,還有沒有什么別的手藝。
因為手藝人吃香,所以那個年代拜師學藝都是有很多規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