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拜師的都要先在師父家白干兩年活,跟著師父打打下手,也就是俗稱的考驗品行。
等過了這一關,師父才會帶你入門,教你些真本事江有糧性子憨厚老實,特別得師父歡心,十四歲拜師,十六歲就跟著師父做一些小玩意兒了。
竹雕這一行雖然冷門,但手藝學好了,接的都是富貴人家的單子,尤其是本地一些大戶人家嫁女兒娶媳婦的,都要請人雕一整套過日子的家伙,因為要雕的東西多,一般都是把師傅請到家里,管吃管喝,有時候東西多的,要干上一兩年才能全部做完,是真正的“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只可惜江有糧運氣不好,空學了一門好手藝,還沒等他接過師父的衣缽、靠這門手藝賺錢養家,過上好日子呢,外面就開始流行那種工廠里做出來的新式家具了。
年輕人結婚都要買什么歐式啊法式的家具,嫌棄老式的雕花工藝太土了,而且價格還是新式家具的好幾倍,誰還會請幾個師傅在家里養上幾個月,就為了做幾樣家具呢
江有糧出師即失業,白白耽擱了那么多年的功夫,學到的手藝是半點都沒用上
辛苦學來的手藝沒辦法變現,就賺不到錢。
沒有錢,就娶不上媳婦。
就這樣,家境貧寒的江有糧,蹉跎半生,終于在某個趕集的上午,撿到了被人丟棄在集市角落里的江小滿。
他有了兒子,也有了后半生的希望和依靠。
言歸正傳,有了兒子之后,為了養兒子,供兒子上大學,江有糧想盡辦法賺錢,所有能賺錢的活兒他都愿意干。竹雕這種不賺錢還可能賠錢的愛好,自然就被丟到了一邊。
因此,從小到大,江小滿只知道他爹心靈手巧,什么木匠篾匠的活兒他都會做,卻不知道,他爹除了是個手藝人,還是個正兒八經的竹雕文化傳承人呢。
聽說當年帶他的那個老師傅,在本縣曾經小有名氣,很多大戶人家都愿意請他去做家具,時至今日,本縣一些“名人故居”里,還能看到不少這位老師傅的作品呢。
正因如此,縣文化局才從江有糧的雕刻技巧和籍貫上,猜測到這位有可能是那個老師傅的傳承人,所以才希望請他去一趟縣里。
如果確定是本人的話,正好就留在縣里,幫忙把這一塊已經斷掉的文化傳承重新續上。
“主要還是請有糧叔口述一下當年那位老師傅的生平,還有再找找咱們這邊有沒有其他同門,大家一起努力,重新把咱們郎山的竹雕文化給挖掘出來,發揚光大”孫哲遠解釋道。
“那、爹你的意思呢”江小滿決定尊重他爹的決定。
“去吧,也順便去看看你祖師爺留下的那些東西,我自己都沒看過呢。”江有糧惆悵道。
江小滿“”
什么祖師爺
我可不想學什么竹雕
“想學老子還不教呢,就你這坐不住的皮猴子,還想學竹雕你可別禍禍咱們祖師爺的手藝了。”江有糧懟了兒子一句,心里也暗暗有些發愁。
這年頭大家都愛買現成的家具,或者買板材請木匠自己做,又好看,又便宜
當初家里蓋房子置辦家具的時候,其實本來他也想自己做兩套的,但一來純手工的竹木家具,做起來太耗費時間了,二來,也真的沒有新樣式的家具好看實用,所以最后索性提都沒提,任憑兒子在網上找了樣式,自己家請木匠打了兩套。
聽說縣文化局還收藏了一批師父當年的作品,哪怕他們沒有邀請,江有糧也想去看看。
“行,我把家里安排一下,陪你一起去。”
江小滿才不放心讓老爹自己去
就他爹這厚道的性格,別人把他賣了,他還要夸別人賣的價格不錯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