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們到了文化局辦公室,就被人帶到了會議室,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鐘,文化局非遺文化中心主任陳茽才急匆匆趕了過來。
“不好意思,久等了,我們這邊正要向各鄉鎮街道發文呢,孫主任既然來了,就順便帶回去吧,這位就是郎山竹雕文化傳承人江師傅”
江有糧被點名,立刻局促地連連擺手“不敢叫師傅,多少年沒動過刻刀了,我也就是跟著師父學了五年手藝,剛出師呢,這竹雕就沒人要啦。”
此言一出,在場的人都忍不住心酸起來。
江小滿是心疼他爹。
陳茽和孫哲遠是心疼這門差點失傳的傳統手藝。
畢業即失業,難怪郎山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竹雕。
從入門到出師,還要好幾年的時間,有這幾年時間,進廠打螺絲都攢下十幾萬了
陳主任也是第一次接觸江有糧,這次把人請過來,主要還是想當面核實一下,面前的這位江老漢,到底是不是郎山竹雕文化傳承人,以及,江有糧的竹雕技藝,到底是不是符合傳承人的標準。
于是,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里,江有糧努力回憶年輕的時候拜師學藝的那段時光,一點點把自己“師門”的情形描述出來。
聽說那位老師傅的徒弟們因為沒了生計,都四散進城打工去了,因為當時的郎山特別窮,很多人家別說手機了,連電話都沒裝,更不會像城里人那樣寫信,幾十年沒有來往,江有糧當初那些師兄師弟們,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
“倒是有一個跟我是同鄉,但是前些年得了癌癥也沒了。”江有糧唏噓道。
這就是他寧可放下家里的豬崽,也要跑一趟縣城的另一個原因了。
師父早就沒了,師兄弟們也走的走,散的散,他不知道自己的手藝到底符不符合什么傳承人的標準,也不知道這種沒人要的老手藝,繼續傳承下去有什么意義,只是心里還存著一點念想。
萬一縣里有辦法給他找個徒弟呢
聽到江有糧說要是縣里有人愿意學這門手藝,他愿意免費授徒,陳主任暗暗點頭。
自從縣里成立這個非遺文化中心之后,他也借著工作的機會,接觸到不少本地的老手藝人。
不得不說,老一輩對于這種傳統手藝,都是很有情懷的,有些非遺文化之所以還能艱難傳承下來,就是因為一些手藝人哪怕不賺錢,也一直沒有丟下這門手藝。
他們縣去年就挖掘過一個剪紙手藝人,老人家一手剪紙栩栩如生,家里堆了一本又一本的剪紙冊子,小孫女做手賬的時候,卻寧可上網花錢買貼紙,也不用老人家的剪紙,嫌棄這玩意兒不夠洋氣
老奶奶聽完只是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潮流,現在的女孩子喜歡新潮的手賬本,卻并不妨礙老奶奶細心把自己的剪紙作品收藏起來,這也是她們這一代的“手賬”呢。
不過,縣里專門成立非遺中心,就是為了挖掘本地非遺文化、想辦法把這些岌岌可危的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的,當然不可能讓傳承人們放下生計,為愛發電。
聽完江有糧的回憶和講述,陳主任已經掩不住臉上的喜色了。
沒想到這位江老漢非但是正統的傳承人,而且對于郎山竹雕文化的歷史,還有那位老師傅的生平,也都非常了解,這太好了
陳茽當即站起來,回辦公室拿了一份文件和一張表格過來,讓江有糧先把表格填好,然后再給他解釋文件內容。
縣里也知道很多非遺文化之所以斷了傳承,主要還是因為從業者賺不到錢,所以,為了鼓勵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縣里專門成立了這個非遺中心,還對挖掘出來的非遺文化項目給予經濟上和創業上的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