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這個稱號其實有些諷刺,因為當今圣上昏庸無能,并不愛處理朝事,沉迷于享樂。
其實這也并不太怪他,因為他被養廢了。
這事還得從先皇時期也就是圣上的父親說起,先皇在位的時候,明帝不過是最不起眼的最平庸皇子,正是如此,他才被太后選中,被扶上了皇位。
太后是個極有野心的女人,把控朝政十來年,皇帝從十來歲的少年郎也變成了三十多歲的中年人,他早就認命自己是個傀儡皇帝的事實,所以也根本不喜歡處理朝政,每天吃喝玩樂,偶爾還要南巡一番,等著母后從自己的孩子里挑選一個苗子作為繼承人培養。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太后得了急病,在前兩年去世了。
太后沒了,最懵的其實是皇帝。
他早就已經習慣了在太后的陰影之下生存,沒有任何
對于權勢的野心和,也不知道能怎么樣才能把朝政處理好,而且他當了十幾年的皇帝,早就習慣了被人前倨后恭捧著生活,根本聽不進去逆耳的忠言。
于是他做什么事情都由著性子來,分不清好壞,總之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十分不按常理出牌。
他卡在了一個昏君與暴君之間的界限上,民間頗多怨言,但卻也沒到過不下去要造反的地步。
由于皇帝熱愛享樂性子,寵幸的親信必然不是什么忠臣,而是一群弄權之人。
原主就是奸佞之一,有名的權臣。
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利欲熏心的人物,做奸臣也沒有什么不得已的理由,不過爬到這個位置上他也是頗費了一番功夫,如今這個病怏怏的身體也是因此而來。
原主是個京城小官的兒子,文不成武不就,按理來說,應該庸庸碌碌一生,不過他并不甘心于這樣的生活,讓家里人給他謀個好差事。
那時候太后還在世,正好傳出了她身邊親近的大太監陳和要收干兒子的消息。
原主察覺到了這或許是他的機會,便沒臉沒皮地上門,跟在人身邊打雜做事,一口一個爹爹叫喚。
能養出原主這種性子,原主爹娘當然也不是什么根正苗紅的人,反而覺得自家孩子非常的努力,即使身邊人羞辱嘲諷也不以為意。
原主最后入了陳和的眼,脫離了家譜,記到了大太監名下,成了他的兒子,也跟著進入了權力漩渦。
真正讓他進入權力中心是太后死的那年,身為太后身邊一把手的陳和,在太后死后也遭到了其他勢力的針對。
親王請宴,一場鴻門宴,一杯不得不喝的酒,陳和騎虎難下。
原主便說他爹酒性差,代他喝了那杯酒,出了門在馬車上便開始吐血。
其實原主根本不知道那是一杯毒酒,但其他人都清楚。
陳和因為兒子差點為自己死了而大受感動,讓太醫全力救治原主,撿回了原主的命。
原主也因此落下了病根,需要喝藥吊命。
但他也因此進入了權力中心,被帶到了圣上面前。
皇帝非常信任太后,因此也非常信任太后身邊的人,原主是陳和的兒子,在他這里就很加分。
再加上原主本來就是個很會逢迎拍馬的人,他都能做出在有爹有娘的情況下跑去認太監做兒子,哄皇帝更是不在話下,擺出一副為皇帝是從的模樣,大大滿足了皇帝的虛榮心,也越發信任他,他的地位水漲船高。
半年前,陳和的身子也開始不好,他預感到自己可能活不了多久,所以也在努力地為原主這個兒子鋪路。
他將自己手里的勢力一點點轉到了原主的手里,讓原主兼任內務府總管,這一點可讓不少人眼紅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