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奶奶和顧靈回鄉下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了,鎮上的房子有杜嬤嬤管著,等明兒工程隊來了也不用擔心。再說了,便是擔心杜嬤嬤跑路也沒有這個必要,杜嬤嬤是簽了賣身契的,在古代人的意識里,還沒有哪個簽了賣身契的仆人敢跑路的。再說,沒有路引的杜嬤嬤能跑去哪里
桃水村并沒有因為她們不在而有什么變化,便是顧家也沒有因為她們回來晚了而擔心。在顧家人的心里,她們來晚了有兩個可能,一是今兒雞蛋賣的慢,二是顧奶奶帶著顧靈在外面開小灶了。
所以祖孫倆回到家里,顧爺爺和顧老二不在,大概是去地里頭了,屈氏在家里。大房一家已經搬走了,空出來的兩間房間是要給要顧森的,所以屈氏里里外外打掃了一邊。這一通打掃下來,屈氏有些腰酸背痛了,正坐在門口歇息。看到婆婆和閨女回來了,屈氏忙起身“娘、靈兒,你們回來了。”說著,眼神不停的往顧奶奶背著的背簍里瞧。她倒不是想要婆婆背簍里的東西,左右婆婆疼愛閨女,有好吃的好穿的,也都是用在閨女身上的,她往背簍里瞧,是好奇買了什么東西。
以往去鎮上,顧奶奶多少會帶些東西回來,幾兩肉、幾兩糖,但是今天啥都沒有,因為明天祖孫倆還要去鎮上,之后會住在鎮上,所以還指望顧奶奶帶東西回來今天花了那么多銀子,她才不會帶。
顧奶奶直接取下空空的背簍問“都吃飯了”
屈氏見沒有東西有些失望,好歹割幾兩肉回來也好啊。“吃了,不知道您和靈兒回不回來吃,給你們留著飯呢。”他們可不敢不給婆婆留飯。
顧奶奶點點頭,留著的飯晚上再吃。“老大一家子都整好了”
屈氏道“爹和當家的去幫忙修繕屋子了。”
顧奶奶點點頭“待會兒跟我去磨玉米粉。”
屈氏眼睛一亮“晚上做玉米面嗎”
顧奶奶心想,你想的倒是美。她磨了玉米粉,是明兒去鎮上要帶走的,是給她乖寶拿去鎮上吃的。顧奶奶經常不回答兒媳婦的話,所以屈氏也沒多想。
顧家的玉米粒有不少,昨日分家的時候已經分了糧食,顧家的糧食緊巴巴的,因為干活人少,干飯人多,就算顧奶奶再精打細算,也是不夠吃的。歸根結底,古代的收成少。
顧家有三畝上等地,用來種水稻。五畝旱地,用來種玉米、豆子、蔬菜等。
古代不管什么畝產都不高,顧家的三畝上等地畝產五百六十斤左右的水稻,三畝加上兩季,有三千四百斤左右,古代要交稅。象國的田稅是畝收六石,一石等于二十七斤,也就是一畝地要收一百六十斤的水稻,不過只收秋季一季,扣掉田稅,三畝地一年到頭也就兩千九百多斤的水稻了,然這還僅僅是水稻,水稻出米是七成,也就是說,一年到頭一家人只能收兩千斤左右的大米。
分家前,顧家六個大人,五個孩子,如果這兩千斤大米都用來吃,一天三斤,再加上粗糧,說不定肚子還能填的不差。但是在老百姓家,大米也是主要的收成之一。每季的水稻豐收之后,農家人只留少許自己吃的,其他都是賣掉的。
像顧家這樣,兩千九百斤的水稻,賣了兩千五百斤,能得七兩左右的銀子。如果每年能賣七兩左右的銀子,那十幾年下來也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