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稻田不是生來就有的。
老顧家當初分家的時候,顧爺爺和顧奶奶也是窮過來的,靠著精打細算,一文錢當兩文錢花,才有了現在三畝上等田、五畝旱地的身家。要知道上等田十兩銀子一畝,旱地也要二兩銀子一畝。能存下這些身價,再有三十多兩銀子的存款,在這村子里,顧家還算小富的了。
分家的時候,顧家大房分走了一畝旱地、一畝上等田。當然,也不是分走,而是只給了他們使用權,等他們過世后,這旱地和上等田都要還回來。
這會兒是八月底,七月的玉米剛收成,十月的玉米還要兩個月。七月的水稻也剛收割,下第二季的水稻要到十月份。不過,水稻早就賣掉了,只留下四百斤的谷子。而七月豐收的玉米有兩畝,畝產四百四十斤,扣掉棒子還有七百來斤。好在玉米曬干后斤兩變化不大,還有六百斤左右。
顧家幾乎是沒有陳年的糧食的,去年的糧食吃到今年的玉米水稻豐收時,就差不多了,所以分家前,顧家還有六百來斤的干玉米,四百來斤的干稻谷。此外還有一樣主要糧食就是菽,也就是豆子。菽是所有豆類的總稱,包括紅豆、黃豆、綠豆等,所以在古代,這些豆子也都是重要的糧食之一。
顧家剩下的三畝旱地中,一畝種了黃豆,等到九月初中可以豐收了。還有一畝種了紅豆,也差不多是這個季節豐收的。剩下的一畝種的是蔬菜。當然,黃豆和紅豆都是四月份左右種植。等到九月份豐收之后,這剩下的兩畝地就種蘿卜白菜等蔬菜。等到了明年三四月份再種黃豆紅豆。
顧家今年剛分家,上等地和旱地雖然已經分好了,但是糧食還沒分開,從明年開始,才各家管各家的地。
顧奶奶舍得把一畝上等地分給大房,也是有原因的,大房夫妻是地里一把手,這上等地分給他們肯定會打理的很好,等稻谷豐收后交了田稅,還有四百多斤的稻谷,到時候他們養老收谷子,這不是既輕松又有谷子拿嗎
顧奶奶對這個安排還是很滿意的。
豆子還沒豐收,顧家如今也就六百來斤的玉米粒、四百斤的谷子,被大房分走了兩百斤的玉米粒、一百斤的谷子、還有一些陳年的豆子。不過吃到下一季糧食的豐收還是夠的。
顧靈聽顧奶奶要去磨玉米粉,她也打算跟著去。雖然有原主的記憶,但是記憶如同看電視版,對于這個原主從小長大的地方,她還是要去熟悉熟悉的。
顧奶奶推出一輛小推車,上面放著兩百斤的玉米粒,還有兩個小籮筐,籮筐里套著兩個布袋,用來裝磨好的玉米粉。
村子里的石磨是通用的,顧奶奶帶著屈氏和顧靈過去的時候,那邊還有人在用。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日子豐收的糧食,所以這段時間每天都有人在用石磨。
“顧家嫂子,你們來了。”顧奶奶平日里在家里橫,說一不二,但是也有幾個能聊的人。同她打招呼的姓崔,崔氏在家里也是說一不二的主,跟顧奶奶是差不多的性格。但不同的是,崔氏最看重的是她孫子,他們家的孫女就跟顧家大房的三個丫頭一樣。
顧奶奶道“可不是,家里沒糧食了,來磨點玉米。”
崔氏走到顧奶奶身邊,輕聲問“你們家好端端的怎么分家了這大房兩口子還年輕,你分什么家啊”依著她的意思,還能再讓大房當幾年的黃牛,等老了沒用了再趕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