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子著重查了那兩人的履歷,并派人查問了兩人在故鄉的親友和同窗、同僚和舊友,甚至曾經用過的下人得出來兩位考官的確都風評有些不佳。
而其中那位韓姓主考官,在任上也曾出現過同樣的問題,只因他那時是大皇子的人,而大皇子當時正是皇帝跟前最紅的皇子,便叫濟國公強壓著把這件事情給了結了。
故而三皇子推斷,這次狀告八成是真的。
況且事情已經鬧得這么大了,必須要給那些聯名狀告的舉子和天下士子一個交代,于是三皇子便上書建議,將這兩人一并革職。
陸想容卻總覺得事情有些不對,這么反向推斷聽起來總覺得有些怪異,終歸還是深挖一下得好。
對于這樣錯綜復雜的案子而言,查案更加需要證據,不能通過查出這個人做過很多不好的事情,不算是好人,就判斷出他們在這次事件當中一定做了壞事。
陸想容對蕭攸問道“三皇子可有深入調查就這么判罰可是有什么證據”
蕭攸道,如今三皇子已經證實,其中一個人是證據確鑿的,只是另一個相對來說有一些模糊。
這個事情蕭攸并沒有接觸,這些信息還都是他從五皇子那里聽過來的。
五皇子的舅舅現在正管著刑部,協理三皇子辦差,前兒一起吃飯的時候五皇子提了一嘴。
據說三皇子在查案過程當中相當強勢,不怎么聽勸,也不喜歡別人把手伸得太長。
蕭攸原本對三皇子的事情興趣不大,既然聽他這么說了,便也沒有再多問些什么。
倒是陸想容說起了從前父親遇上的一件事情。
從前他去福建查辦鹽稅案子之時,發現某個縣城情況很不對頭,那邊縣令和縣丞都十分不配合查案,設法兒對付前來查案的欽差和戶部大臣。
陸臨原本也以為縣令和縣丞是相互包庇勾結,但到了后來查證后才知道,其實兩人并非一伙兒。
縣令的確膽大包天,不但隱瞞朝廷稅額還私自扣下了諸多稅金。而那縣丞是個書呆子,只是受了和縣令一伙兒的師爺的蠱惑,以為他們的賬本和數字都沒有問題,是朝廷欽差想要收受賄賂而故意陷害他們,并一直認為自己幫著那縣令是在匡扶正義。
所以很多事情看著如此,實則只是表象,有些人從外頭看著似乎是一幫的,但內里未必就是一伙兒的。
蕭攸覺得很有道理,但他兩個都沒有接觸到這個案子,這一切也不過只是猜測,事實究竟怎么回事,誰也不好說。
兩人也只是這么討論討論便過去了,誰都沒有把它當回事。
又過了兩日,京中傳來消息,又有一幫舉子對于三皇子的查案和判決十分不滿,聯名上書為副考官沈大人伸冤。
陸想容原本也以為事情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了,沒成想這會兒最終還成了連續劇集。
陸想容越發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
緊接著,陸想容從五皇子妃口中又聽到了進一步消息,副考官沈大人風評不好只是因為脾氣有些壞,為官之后六親不認,不通人情,擋了許多人的財路。
而那些影影綽綽的證據,其中大多是不真實的,還有幾條是他的同僚和競爭對手給栽贓。
因為這件事情關乎此次春闈成績和科考的公平性,從事情爆出至今,受到的關注只多不少。
皇帝看事情越鬧越大,老三有些壓不住了,沒奈何只能再次找到了蕭攸,希望由他出面主理此事。
蕭攸當即回應建議,朝中人才不少,幾位叔叔也各有所長,惠王和譽王都是不錯的選擇。
哪知皇帝拒不接受蕭攸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