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皇帝,他自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三皇子這事不成了,需要再找一個人去給他收拾爛這一攤子,若是下一個接手的人能耐比不得他,這事情就解決不好,反而累贅。
下一個接手的人比三皇子能耐固然是好,但那個人只能是自己的另一個兒子,不能是旁人,若是叫人發現自己的三皇子還不比其他的宗親有能耐,皇帝別的不說,面子上也是過不去的。
皇帝意思堅決,蕭攸無奈之下只得答應了。
想到這里,他越發恨起了三皇子這個人來。
三哥這人大聰明沒有,小聰明一堆,以前時候從沒辦過差事,只會紙上談兵想當然。
為了顯得自己比他人更加能耐,他遇到事情后并不喜歡聽從有經驗的官員建議和勸告,而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心計謀略選擇捷徑,希望可以出其不意一鳴驚人,但通常連最基本的把事情完成的能力都沒有。
實在叫人頭疼。
蕭攸剛開始辦差的時候,最先接手的就是刑部。
在任期間辦了不少大案要案,還曾作為欽差兩次南下,辦過通寶銀號和江浙官場上的案子,這件事情對他來說根本不叫個事兒。
蕭攸只管按著規程辦案,該走流程走流程,該找證據找證據,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入了正軌。
這事他要辦了也不算什么,只是希望三哥不要再接其他新的什么差事了,否則爛攤子是永遠收拾不完的。
蕭攸查出的結果和陸想容料想中一致,在這次的事件當中,主考官韓大人的確有著不小的問題,副考官卻并非如此。
因為帶頭聯名上書的那兩個刺兒頭也跟副考官沈大人發生過沖突,故而他在這場事件當中一直站在主考官這邊,替主考官說話,這樣看起來叫人卻以為他是在包庇對方。
但實則沈大人不過是因為脾氣壞了一些,不太通曉人情,所以名聲不好,但本人還是正直的,并未做過什么有損國家和朝廷的事情。
事情查清后,蕭攸便著大理寺和翰林院給沈大人恢復了名譽,蕭攸也因為圓滿解決這件事情而變得名聲大噪。
慈寧宮內,太后聽說事情來龍去脈后,只覺得胸膛堵得厲害,一口氣沒上來,心里頭梗得都有些疼。
太后也沒想到,三皇子有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能耐,最是善于察言觀色、洞察人心,卻偏偏在辦差一事上這般不中用。
前幾次的事情沒有辦好,還可以說是沒有多少辦差的經驗,而這次辦案并不是三皇子一個人單打獨斗,太后和承恩公府都是出了力氣幫了他的,可是三皇子實在太過剛愎自用,一心想著求功不聽旁人的勸。
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又被老四拔得了頭籌。
太后對著薛姑姑嘆道“就老三這情況,是不是讓他去管內廷司一類的那些不容易出錯的地方更好一些”
薛姑姑道“太后莫要憂心,三殿下那么多年都臥病在床,身體也一直不好,一時糊涂也是有的,哪里就能夠跟十八歲便開始辦差的四皇子相比呢俗話說的好,吃一塹長一智。三皇子是聰明人,如今在這些地方栽了跟頭,日后定然會加倍謹慎小心行事,必然不會負了太后所托。”
太后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出來。
聽薛姑姑這么一說,她更加覺得三皇子這會兒選得路是錯的。
既然辦差方面能耐實在比不過老四,那就揚長避短,不要總想著把差事辦好表現自己,而是去比點兒別的。
況且考三不是十足的草包,又不是沒有其他優勢在,未必需要總盯著這一處使勁兒。
如今看來,還是催著皇帝早些立太子得好。
畢竟時間拖得越晚,變數也就越大,老三如今成了皇帝器重的皇子,日后辦差什么的都是免不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手上的差事越來越多,大家就會越來越發現老三比不得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