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予似乎會在無助時產生某種臆想。他想象的對象是你那個小妹妹。”賀繼威說,“我最近無意中發現的,他和我說的一些事情,其實根本就沒有發生過,謝醫生,這種情況”
“對他而言是正常的。”謝清呈回復,“我一直知道他的這種行為。”
“怎么會這樣”
“賀予缺一個和他年紀差不多的朋友,但是他的內心又不肯真正地向任何一個同齡人敞開。他的思維是特殊的,是早熟的,和他年紀差不多的那些人,大多都不太能理解他。長期的封閉導致他需要一個感情宣泄的出口,這個時候距離他最近的同齡人,就很容易成為他自己的倒影。”
“自己的倒影”
“是的,一部分有自閉癥,或者其他心理問題的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想象出一個朋友,在那個朋友面前,他們可以將自己的內心毫無保留地遞交出去。那個朋友或許是完全不存在的,又或許是部分存在的。他們被患者想象出來的意義,在于完成患者內心強烈的渴望。”
謝清呈又給賀繼威解釋了一條“其實不止是罹患心理疾病的孩童,哪怕是正常的孩子,在孤獨時也會產生一些非現實的幻想,比如在班級里受到了排擠,沒有朋友,他們有時就會給自己假想出一個朋友來,認為那個朋友只有自己看的到,只有自己能交流,這是孩童的一種自我心理保護的本能。”
“只是沒有得病的人,他們分得清這是自己的想象,是幻覺,并不是現實,他們很清楚這是自身渴望的一種慰藉感。但像賀予這樣的孩子。他其實很難認清這一點尤其他進行的還是部分想象。”
賀繼威“部分想象的意思是”
“謝雪確實是存在的,是我的妹妹,是在他身邊的朋友里,與他走的最近的那一個,對他也確實很不錯。”謝清呈說,“但是我的妹妹我清楚,她待人接物一直都很熱情。賀予雖是她的一個關系很好的朋友,卻還沒有到摯友的地步,有些事情她不會去那么做。”
“然而對于賀予而言,他的精神需要被支撐,那些謝雪不去做,但是他希望她能做到的事情,就會由他自己進行補全想象。他只有這一個朋友,他不想對這個朋友失望,他的潛意識就會反復說服他自己,使他完全相信那些事情就是發生過的,是謝雪確確實實做過的。”
“可這實在太玄,我很難相信”
“這一點也不玄,人腦是非常復雜精密的儀器,一個人的記憶如果出現偏差,并且被反復強調,不斷重復,就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就像有的人,有時會把現實和夢境弄混,又比如所謂的曼德拉效應。”
“曼德拉效應”
“這不是一個嚴謹的學術概念,但適合用來解釋。賀總可以理解為群體性記憶錯誤事件,去網上搜一下就能見到很多案例。比如米老鼠有沒有穿背帶褲”
這次賀繼威過了好一會兒才回消息,似乎是被謝清呈在這樣嚴肅的對話中忽然問了這么可愛一個問題弄懵了。
“穿了吧。”
“沒穿。但有很大一部分人相信,它一直以來就是穿了一條背帶褲。這就是曼德拉效應。是一種錯誤記憶被人腦不斷加深后,產生的固有印象。”
“賀總可以這么認為,米老鼠等于我妹妹,是確實存在的,但她其實根本沒有背帶褲。而賀予靠著自己的想象,補全了那兩道并不存在的背帶,并堅定不移地相信這才是事情最真實的樣子。”
賀繼威“那,這是不是妄想癥”
“不能這么定義。對于賀予來說,這只是他的自我保護,自我寬慰,自我救贖。”謝清呈發了這個消息后,過了很久才有了后面一條
“賀總,恕我直言,您和呂總對他的陪伴實在太少了,哪怕是內心健康的孩子,都很少能忍受這樣的忽視,何況他本身就是一個病人。”
“他得不到關愛,但是又好強,或許也不能說是好強,只是他知道他哭了也沒有用,他懇求也沒有用,任何辦法都無法令他獲取到他所需要的回應,所以他已經習慣了內耗,習慣了自我防御。他投射的謝雪,其實一直都是他自己的倒影,是他的內心在安慰著他自己,是他在借著謝雪的嘴,向自己訴說那些想要聽到的話。”
“”
賀予看著這些塵封的信息,他想著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些渴望
比如,我會一直陪伴著你。
比如,他一直等不到的,一句面對面的,祝你生日快樂。
這些話,不都是他深切希望有人訴諸于他的嗎
可是他一直都等不到
謝清呈的消息“因為沒有人對他說,而他又是個自尊很高的人,也不可能自己對自己說,他的大腦就只能靠著部分想象,既滿足了他的愿望,又維系了他的尊嚴。這是一種人對自己的心理保護機制,您也不必太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