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將征戰多年的經驗是無價之寶,寫出來訂成冊子,完全可以當成傳家之寶用,若是就此荒廢,實在是可惜了。
不過人皆有私,教學的時候藏一手也不稀罕,所以羋秋打算叫杜太尉去做這個軍事學院的院長。
一來這位是真的一腔熱血,忠心耿耿,干不出陽奉陰違的事情,二來他的身份和資歷都足以充任這一職務,三來嘛
先前承恩公作亂,是皇后坐鎮宮中,料理諸事,也是莊靜郡主率先表明了立場,以示杜家并無謀逆之心,再之后清繳淮南王的戰爭中,也是杜太尉披掛上馬,掃平禍患,人家滿門忠義,朕再不有所賞賜,那還像話嗎
杜太尉已經是正一品,羋秋就盤算著給他個爵位才好,只是不能現在給,得等軍事學院的事情徹底辦成才行,至于當下從哪兒找一根胡蘿卜吊在老將們的鼻子前邊,那就得榮譽和實際利益兩手抓了。
從前只有文官大儒才能廣收弟子,現在武將也可以了,而且一旦教出一個出息的弟子,是可以遺恩三代的,天地君親師,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再加上俸祿加等,恩蔭加數,不愁他們不動心。
羋秋心里邊盤算著,文官進階有科舉,武官進階也該有武舉才是,只是除了武藝之外,還要考察策略與國家形式,這種大局觀與國家觀純粹指望私人養成是癡心妄想,還是要叫老將們編纂教材、集成體系之后,才好培養下一代。
軍事學院只是一角,她還在考慮著辦個全科學校出來,不必學那些儒家經義,教出來的學生能識字、會算術即可,各類雜學均可編入教程,這天下這樣大,多的是能用得到的地方。
而且眼下還有個現成的便利剛剛發落了那么多人,其中不乏高門大戶出身的,平常時候這種工作叫他們知道,眼皮子都不會動彈一下,可這時候將兩個選擇丟過去,一是照原先判定流放收監,二是往新開的學院里邊教書頂罪,羋秋不信有人會硬著頭選第一個。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事。
那些犯官的女眷中多有識文斷字之人,嬌養慣了的身子,真叫她們跟隨家人流放出去,一路上還不知會遇到多少艱難險阻,倒不如留在帝都謀個生計,既贖其罪,也能盡其能。
在當下這種世界里,每一個接受過教育,能讀書識字的人都是一筆財富
羋秋出城送別了北征軍,便傳了幾位重臣往宣室殿去議事,將自己的想法一講,其余人還沒反應過來,崇政殿顧大學士便豁然出列,先是贊了一句“陛下仁德”,緊接著便毛遂自薦道“陛下若信得過老臣,便將此事交付給老臣處置吧,不出三日,必然擬定好章程,遞到御前”
其余人回過神來,個個懊悔不已,心里邊暗罵這老東西嘴真快
這可是個好差事啊
雖然沒什么油水,但是能收多少人情啊到了他們這等地位,誰還在乎那點金銀器物
前番帝都動亂連連,牽涉其中的官員勛貴不計其數,被斬首倒還好,痛痛快快的死了,被流放又或者打入監牢的,那才叫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呢
什么叫流放
就是戴著幾十斤的枷鎖,靠兩條腿走到千里之外的不毛之地去,要么走,要么死,動輒鞭子伺候,沒有生病休息一段時間這回事